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市委史志室 > 党史刊物

皖西党史工作第19期

发布时间:2014-12-02 08:28:57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陆党宣 浏览:266 次
【字体大小:

第19 期

 

中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4年11月26

 

【编者按】11月24日上午,六安市委在安徽第一面党旗诞生地——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园隆重举行“六安市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首批命名授牌暨揭牌仪式。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昌虎出席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秘书长黄应松主持了仪式。同日下午,在六安举行全国革命遗址普查丛书——《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六安市》一书首发仪式,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秘书长黄应松出席仪式并作重要讲话。两位领导同志的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六安党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两位领导的《讲话》予以刊发,供学习参考。

 

 在“六安市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

首批命名授牌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2014年11月24日)

陈 昌 虎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共同迎来了中共小甸集特支成立91周年纪念(119),并在此举行“六安市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首批命名授牌揭牌仪式,这是我市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年初,我们开展了全市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命名授牌的准备工作,经逐级申报和认真评审,皖西博物馆等8个单位被确定为首批“六安市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在此,我代表市委和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向以上命名授牌的8个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工作在保护和开发革命纪念场馆一线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版图上,皖西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六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战场,是30年红旗不倒的中心区,是30万英烈捐躯的红土地,这里诞生了15支师级红军部队,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铸就了以牺牲、奉献为核心的老区精神与红色文化,这是六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教育资源。把我市重点革命遗址精心打造成领导干部党史教育示范基地,是新时期深化党史宣传、加强党员教育、做实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传承革命老区精神的具体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命名授牌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利用革命遗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着力提升党史宣传与党员教育的立体效果;不断依托党史教育基地,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锤炼,进一步汇聚建设幸福六安的正能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同党的过去相联系,也同党的现在和未来相联系。只有对我们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的新的使命。”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是物化了的党史,既闪烁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来时路,又将照亮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行道。我们要认真抓好党史教育基地的命名授牌工作,严格标准,认真把关,做到成熟一个命名一个;要深挖内涵,扩大宣传,不断提升党史教育基地的历史厚重感和社会认可度。要坚持把革命遗址作为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党史教育日、党史宣传月和烈士纪念日等活动,切实把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工作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使革命传统生生不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同志们,六安是一方孕育革命的红色热土,革命遗址倾诉着皖西波澜壮阔的历史,红色景点告慰着英烈永垂不朽的忠魂,教育基地启迪着后人为民服务的情怀,党史资源昭示着六安无限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履职尽责,弘扬红色精神,聚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乡,为推进六安的各项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再现厚重历史   开发红色资源

《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六安市》一书首发式上讲话

(2014年11月24日)

黄 应 松

今天上午我们在寿县小甸镇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举行了“‘六安市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首批命名授牌暨揭牌仪式”,下午又迎来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征编,研究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六安市》一书正式发行。这都是我市党史工作重大成果的展示,也是我市党史界重要盛事。在此,对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所有参加并关心支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以及本书编辑出版的单位和个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借此机会,我就这本书和革命遗址普查、保护与利用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开展革命遗址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很有必要

第一,开展革命遗址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和措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长期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重要革命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一些地方还兴建了一批新的纪念设施,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革命遗址遗迹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有的遗址遗迹从来没有调查登记过,有的遗址标志物或纪念设施已遭受自然或人为的破坏。

六安是全国著名的老区,境内革命遗址遗迹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位居全省各市之首,在全国也居重要位置。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历来十分重视对革命遗址的保护,一批革命遗址得到开发和利用,较好地发挥了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过三次革命遗址的调查、登记,遗憾的是有大量遗址没有列入调查、登记范围,更遗憾的是不少遗址甚至曾经登记的革命遗址也有一些在逐渐受到破坏以至消失。1986年,全地区设有标志物的革命旧址遗址有436处,但10多年后就有一些标志物和遗址已遭破坏,特别是城镇建设开发、农田建设中一些遗址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开展革命遗址普查,进一步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已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开展革命遗址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去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接着,习总书记到河北西柏坡调研时又强调: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而众多的革命遗址,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可贵结晶与集中体现,是反映党领导人民开展斗争的革命历史和向党员干部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做好革命遗址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可以为全党学习党史提供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更加丰富的教材;我们充分挖掘革命遗址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与革命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开展革命遗址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是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六安是党史资源的大市,从寿县诞生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到六安全境解放,从鄂豫皖苏区的建立到新四军四支队驰骋江淮大地,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到鄂豫皖边大剿匪,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大潮中,全市各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数量多、类型多、范围广,既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址,也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兴建的有关纪念场馆。

2004年,中央颁布发展红色旅游规划,将“千里跃进、将军故里”为主题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并依托全市丰富的党史资源和大量的革命遗址,编制了红色旅游规划——“139红色旅游工程,9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建成,目前正开始建设第二批红色旅游项目。自启动“139红色旅游工程以来,六安红色旅游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提高了六安老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古色等旅游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开展革命遗址的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既有迫切需要,又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六安市》一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特色鲜明,很有意义

根据中央、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部署,我市党史系统于2010年春开始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在各部门和各乡镇的大力支持下,各县区党史部门于年底大体完成野外调查作业,2011年按照具体要求,市和各县区分别撰写了普查报告,填写了革命遗址和其他遗址统计表,对563处遗址分别填报了全国革命遗址普查登记表,提交了革命遗址普查成果,并开始编辑《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经过4年努力,这本书终于正式出版发行了。

《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六安市》一书,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直观、清晰的画面,真实地记录了六安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光辉历程,再现了六安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这本书,我认为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珍贵。这本书集中收录了从1919——1949年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六安境内形成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和建国后形成的纪念场地共563处(其中革命遗址549处,其他遗址14处),这些遗址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人物墓地;能够反映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兴建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内容涉及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纪念设施。这些革命遗址分布在五县三区,是皖西人民和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的缩影。党史部门经过四年多的普查、征编,终于成书,有些遗址资料是首次引用发表,显得格外珍贵。毫无疑问,《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六安市》是一本厚重的历史记录,承载着极为厚重的光荣历史,也将启迪后人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它的出版发行,将具有存史、育人和宣传六安老区的重要意义。

二是编辑结构严谨,行文规范,语言简明扼要,信息量大。书中收录了普查报告、遗址普查统计表及有关数据分析图表;各县遗址集中排列,并大体按重要机构遗址和会议会址、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遗址、人物故居、烈士和重要人物墓、纪念设施五大类的顺序编排;每个遗址分别成篇,简明介绍了遗址的名称与方位、占地面积与保护范围、建筑样式与材质、历史由来、形成时间与利用时间、保护级别与利用级别、使用情况与保存状况、损毁原因与修复情况等内容。本书征编者以存史、资政、育人为宗旨,本着对历史负责、对革命先烈负责、对后人负责的严谨精神,广泛征集资料,及时抢救、挖掘资料,认真编写。各篇文稿均经几次修改,几轮编校,几层审读,因而能保证书稿质量。

三是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贴近家乡的亲切感。六安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在六安人民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皖西大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遗址是当地历史片断的固化体现,是当地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人的光荣与骄傲。《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六安市》一书收录了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遗址和后来兴建的一些纪念设施,记载了563处遗址的状况和历史由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六安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是宣传六安本土本地历史著作。

四是设计大气,版式独特,图文并茂,具有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全书35万余字,大16开版(A4型纸),正文553页,配以908幅历史图片、11幅图表,还有醒目的页眉,能吸引并适合各类读者阅读。而且各遗址介绍独自成篇,读者看一篇或连看几篇,再掩卷深思或休息,不会感到疲倦、乏味。即使不看,把它放在书架上,也是一本醒目的、值得收藏而又可随时备查的六安历史资料书。

总之,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是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的重要骨干部分,具有重要的存史、资政、育人价值,对人们了解六安革命遗址、学习六安革命历史、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挖掘红色旅游资源,都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三、充分用好这本书,继续做好革命遗址的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必须努力

众多的革命遗址是我市厚重的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红色文化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红色基因”在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脉络里起着重要作用,“红色经典”参与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的精品力作能够给人民群众以远大的目标指向、灿烂的前途憧憬、高洁的情感依托和温暖的精神归宿。因此,我们要珍惜“红色文化”的基因传承,净化“红色文化”的生态环境,继续做好革命遗址的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我们知道,六安大地处处都有革命先烈的战斗足迹,处处都有革命遗址。但由于时间久远,大多数遗址已经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保存下来的遗址还有不断受到破坏以至逐渐消失的危险。而这次遗址普查中,由于时间紧张,参与普查的人对当地革命历史了解不够,又有不少遗址没有列入普查范围。好在革命遗址普查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随着党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革命遗址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也将不断深化完善。

众多的革命遗址也是六安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传承和利用这笔财富?如何建设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地方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同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湖北省黄冈市和河南省信阳市,他们对革命遗址的调查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十分重视,尤其是红安县和新县的纪念馆、革命博物馆和将军墓碑等建设很有特色,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进红色旅游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江西赣州及瑞金县,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当地人,都一致认为:瑞金和赣南的最大资源是革命遗址,因而近年来赣州就投资了几十亿元,用来维护革命遗址、开发红色旅游,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毫无疑问,我们六安的遗址数量不少,我们对遗址的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也是有成效的,但与上述地区相比,我们是有差距的。由于上述地区有更多的重量级人物的活动,所以他们有不少遗址的品位要高于六安的遗址,名气也大一点;由于他们更加重视这项工作,所以他们对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投入了更多资金,保护与利用的力度也大一些。

针对六安的实际,如何更好地开展革命遗址的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我们除了提高认识,调查研究,学习外地好的经验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好《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六安市》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六安市现在多少遗址?分布在哪些地方?保护利用得怎么样?现状如何等问题,并且初步分析了在保护和开发这些遗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参考。

同时,这本书既是这次革命遗址普查的成果展示,又是以后继续开展遗址普查和研究的基础;它让我们大体上摸清全市革命遗址的“家底”,为准确制定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政策提供一定依据,进而能促进革命遗址和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安徽省革命遗址通览·六安市》一书将革命遗址的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宣传六安、歌颂革命前辈的一部精品,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

所以,我们要做好这本书的宣传、发行、利用工作。要宣传、介绍好这本书,发行、利用、学习好这本书,发挥它的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希望各位媒体记者给予高度关注和关照。市内各报纸、电台、电视台,不仅要播发书评书讯,介绍它的内容,还要选刊选播介绍革命遗址及遗址上发生的革命故事,将学习和弘扬光荣传统的活动引向深入。

同志们!革命遗址是体现红色精神的象征,传承红色精神的平台。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革命遗址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创新发展先进的红色文化,进一步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砥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的斗志,提高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筑牢当代六安人的精神高地,不断地与时俱进,创造幸福六安的新辉煌。

六安人民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也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本刊Email:ahlads@163.com

报:省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

发:各县区委党史研究室(办)、寿县双桥镇及大郢村、南塘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