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7月,蒋介石不甘心他在一、二、三次“围剿”中的失败,调集30多万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开始了第四次“围剿”。王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和错误方针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推行和贯彻,导致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严重失利,使大片苏区遭到敌人的摧残。在这以后的漫长岁月,皖西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极其艰苦、极其残酷的阶段。
1932年8月底,敌胡宗南部第一师凭借飞机大炮和优势兵力,从舒城一带发起进攻,很快突破苏区防线,越过淠河,长驱直入,占领了霍山县的革命中心——诸佛庵。敌徐庭瑶部第四师在攻破霍邱城后,也向皖西根据地的中心进犯,整个苏区处于敌人合围之中,形势在急转直下。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红军与敌军展开了阻击战。战斗进行的异常艰苦,红军战士浴血奋战誓死保卫苏区,使敌人每推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
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霍山县境南下英山(时属皖西),准备西进鄂东。主力撤离皖西时,精减下一大批伤病员,但他们都不愿散伙回家,都坚决要求随部队行动。这时,霍邱、六安独立团从麻埠、莲花山撤下来了,霍山、英山独立团也开来了,还有几万名地方工作人员、革命群众和红军伤病员追赶部队来了!所有这些集结的、零散的人群,都向贾家坳一线潮拥而来,又都向东南方而去。
正在浩浩荡荡的队伍徒涉龙门石河、大批人员行进在东山岭山谷时,成千上万的敌人疯狂地追上来了!敌人居高临下,数十挺机关枪对准河心、山谷猛烈扫射。弹雨下,一批批人冒死渡河,追赶红军,朝着东山岭冲了过去。前面的饮弹倒下,后面的继续冲上;一批人倒下去,又一批人冲上来……人们明知,此时此刻,九死一生,但仍不屈不挠,决不后退;宁可为革命献身捐躯,也不愿在白旗下苟且偷生。他们还不知道前面的道路通向何处,但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指导着行动,这就是:跟随党,跟随红军,去开拓胜利的光明的前程!许多人负了伤,流着血,仍在追赶自己的队伍。他们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爬也要爬到红军那里去!”
第二天,在徐海东率领的红九军七十九团和霍山独立团等部的掩护下,队伍来到英山县金家铺,准备继续追赶主力部队。而在这时,张国焘带领主力红军越过英山县城后,县城一线很快就被敌人占领,从皖西赶来的大批部队和地方人员被阻隔在金家铺一带。不料张国焘放弃了鄂豫皖根据地,率主力红军越过平汉路西去川陕。敌人大军压境,苏区不断缩小,处于白色恐怖中的革命力量何去何从?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10月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在英山县土门潭召开会议,奉命整编部队,决定成立红二十七军(又名东路军),坚持在皖西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刘士奇任军长,郭述申任政治委员,吴宝才任副军长,江求顺任政治部主任,徐海军任七十九师师长,王建南任师政委。全军共四个团:红九军的七十九团编为第一团,英山独立第十三团等部编为二团,皖西北道区模范战斗营和霍邱、六安独立团编为三团,霍山独立团和五星县(燕子河一带)独立团编为五团。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的红二十七军继续向东,部队一面抗击敌人,一面掩护群众向东线转战,向英(山)太(湖)边境转战,向鄂皖边境转战……
10月上旬,部队摆脱尾追的敌军,从太湖县境进入宿松县北部的趾凤河一带,准备休整几天。随军的地方工作人员和革命群众很快组织起来,在当地开展了打土豪活动。谁知部队刚一落脚,敌军就追来了,气焰嚣张。军首长当即决定杀他个回马枪,在趾凤河方圆二十里地,红军摆下了阵势,以四个团的兵力迎击追敌。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与敌军逐渐形成对峙之势。激战中,红军广大指战员同仇敌忾,勇猛顽强,给敌军以重大杀伤,并缴获了大量枪炮等武器。敌军被迎头痛击,伤亡惨重。趾凤河一仗使敌人气焰有所收敛,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都不敢轻举妄动,但红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接着,红二十七军又带领两万多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向东北转战,经太湖、潜山、桐城、舒城晓天、六安毛坦厂等地,沿途多次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1月初到达霍山三里店。军部在这里决定渡过淠河,返回皖西北根据地中心区。
11月间,大别山区已是寒气逼人。红军薄衣单衫,忍饥挨饿,天天行军,天天苦战,许多许多伤病员为了追赶部队,忍饥耐寒,克服重重困难,冲破无数艰难险阻,日夜不停地跋涉在险山峻岭间。
11月6日早晨,部队到达霍山磨子潭淠河东岸时,敌人几个旅的兵力,已经占据西岸的大小山包,堵住了去路。而追敌也跟踪而至,占领红军来路上的两侧山峰,切断了退路。敌人的兵力布置,有如撒开的一张网,将红军紧紧地兜在河川峡谷里,又一次进行合围。
红二十七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军部命令撕开这张网,坚决突围出去,这是眼前唯一的生路!突围战斗开始了,原先仅仅是部队后尾与追敌的小规模接触,这时便成为一场殊死的战斗了。各级指挥员皆身先士卒,奋勇战斗。师长徐海东带领一个团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强渡淠河,向敌人黑虎尖阵地猛打猛冲,插入敌群,打得敌人猝不及防,人仰马翻,首先杀出一条血路,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程启波率领敢死队欲血奋战,数次撕开敌人包围网。后续部队和干部群众、伤病员一涌而上,势不可当,敌军狼狈溃逃。
太阳落山时,红军胜利突围,部队打出红旗,朝着皖西老苏区的方向大踏步前进。磨子潭突围的胜利,显示了在艰苦时期组建的红二十七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一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人民军队,是一个打不垮、摧不毁的坚强战斗集体!
11月15日,敌三十二师和四十七师追至吴家店附近。红二十七军在吴家店以东的包畈河北岸展开,占领有利地形,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援下,经过3昼夜的激战,打退了有飞机大炮掩护、数倍于我的敌军多次攻击,毙伤俘敌近千人。战后,红二十七军进入赤南苏区,与坚持皖西北斗争的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四团会合。
1932年11月下旬,中共鄂皖工委在赤南大埠口召开会议,决定一团、三团和二二四团由刘士奇、郭述申率领,去鄂东北找鄂豫皖省委汇报;随军转战的皖西北苏区干部群众返回,留下第二团由吴宝才、江求顺率领,恢复和坚持皖西北根据地的斗争,并安置伤病员。
不久,根据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七军番号撤销,所部与其他红军部队重新组编了红二十五军,另有一部后来编入红二十八军和部分地方武装,坚持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
红二十七军成立后,转战英山、宿松、太湖、潜山、桐城、舒城、霍山、六安等广大地区,到1931年11月返回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大埠口一带,结束了东线游击的任务,牵制了5个多师的敌军,掩护了红四方面军主力的西征,行程3000多里,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歼敌近4000人,保存了革命力量。在东线游击的一路上,参加游击活动的红军只有四个团,可是,革命群众,区、乡苏维埃基层干部却有几万人。他们跟随红军转战千里,经历千辛万苦也不愿意离开红军部队。
红二十七军胜利完成历史使命后,皖西军民又开始了新的艰苦斗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