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伴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听着王菲那缠绵哀婉的歌声,令人有些伤感,不禁想起远在天国的父亲。父亲周利人是2001年1月19日下午去世的,细细算来父亲如果还活着的话,今年正好100岁。
风范常存留青史
父亲周利人,曾用名周立平,1913年8月出生在江苏溧阳的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先在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学习,后入开封河南大学农学院。1937年7月,日寇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父亲满怀抗日救国热情,参加开封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学生抗日义勇队。这年11月,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河南确山竹沟镇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历任八路军教导大队主任,安徽省委党校政治指导员,天长、高邮、仪征三县党的工作委员会书记,盐阜军区八团政委等职,1949年初,被华东局派往北平、天津两地收集城市工作材料。后调海军工作,1950年9月,从海军转到地方,1962年任江苏省人委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7年5月恢复工作,调任镇江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1987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父亲的一生光明磊落,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参加革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自觉改造世界观,在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战争年代,他坚持敌后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父亲曾作诗回顾这段经历“报国从戎铁骨铮,风雨驰骋载征程。出生入死何足惧,碧血丹心为人民”。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辛勤操劳。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他深受极左路线迫害,身心遭到严重伤害,被打断三根肋骨和踢落两颗门牙,即使在此逆境下,他依然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对人民的忠贞。当“四人帮”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时,他予以坚决抵制,当时他怀揣着仅有的300元积蓄,孑然一身回到家乡,苦干三年帮助农村改变面貌。《人民日报》曾以《残阳如血》为题发表报告文学,对他的这种精神进行赞扬。家乡的群众说“像这样的干部多点,到共产主义才能指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父亲得以复出,重新恢复工作,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早日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只争朝夕。父亲离休以后,仍心系党和国家大事,关注农村改革老区建设。他不顾年事已高,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和人民作了不少有益的事情。父亲去世时,友人送别诗赞他“忆汝矢志为人民,岁踏夕阳余热辉。今朝家乡成沃土,百年居业慰上灵”。
父亲走得很突然,以至于我们还有很多心里话,没来得及诉说。在父亲遗体告别仪式上,党组织为他作了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周利人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一位诗人在悼念父亲时写道:
浴血疆场百战多,
红旗指引挥长戈;
信念不变甘尝胆,
如歌岁月共蹉跎;
愿作春蚕化丝缕,
再继征程绣山河;
平生岂为名利累,
自有后人说功过。
2001年,父亲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终年88岁。熟悉父亲的人常说“周利人,人如其名,他的一生,实践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是真正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在心上,落实在行为上的人”。父亲的利人精神,永远光彩照人,激励我们奋进。
品似松竹显高清
父亲一生始终抱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十年动乱”中,父亲受到了迫害与诬陷。“五一六”反革命骨干、“二月逆流”黑干将等各种莫须有的罪名,统统都强加在他身上,父亲惨遭打击迫害、关押囚禁长达7年之久,母亲和我们也因此深受株连。尽管父亲遭受无数次残暴殴打,甚至被打断三根肋骨,踢去两颗门牙,多次痛得昏死过去,可他不顾自己安危,针对种种不实之词和莫须有的罪名,都坚决顶住,拒不承认,始终没有屈服在淫威之下。在长期的审讯关押中,父亲饱受刑讯逼供及非人待遇,“造反派”企图以此摧垮他的坚强意志,逼他就范。他在囚室里用诗激励自己的革命斗志,“冤遭洗劫主义在,深信唯物志未穷。心红哪怕寒风扑,气壮何惧邪恶扰。”面对刚直不阿的父亲,“造反派”束手无策,只得把他当作“死不悔改”的典型,对他反复进行批斗,以儆效尤。尽管父亲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严重摧残,但他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父亲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昭雪,为此友人赠他诗一首“十年浩劫陷囹圄,心底无私任恫讹。面对狂飙浑不动,铮铮铁骨斗妖魔”。
在十年浩劫中,父亲深受诬陷之害,饱尝蒙冤之苦,所以,当别人深陷困境时,他总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在“文革”后的十多年里,先后帮助16人平反冤案、落实政策。这其中有盐城2人,溧阳5人,肥东3人,天长2人,杭州2人,长兴2人。
父亲的义举深深打动了许多受助家庭,他们纷纷来人来信表达心中的感激,父亲说:“我是尊重历史,纠正错误,还政治债。”
父亲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贯穿他的一生。他任省农林水办副主任后,从1960到1966年先后跑遍江苏的大多数县,足迹到过许多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他深入农村田头,走访干部群众,广泛听取对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生产力,发展副业生产的意见。在获得第一手资料后,他认为当时可以在省内部分地区先行试点,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对农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本着实事求是精神,他向省委提出这一建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父亲的意见算得上颇具胆识。改革开放以后,多种经营得到大力发展,父亲因此感到极大的快慰,对人说及此事时,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诗句,来形容一切符合真理,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主张,终究要冲破一切阻碍,被人们所接受。
1979年7月9日下午6时57分,溧阳上兴、上沛、竹箦地区发生6级地震。根据省委指示精神,父亲与地委其他领导即刻赶到溧阳灾区,他不顾盛夏酷暑,冒着余震危险,深入灾区现场,察看灾情,慰问伤员,指导救灾工作。
“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父亲的为官之道,也是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观。他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此情可待成追忆
情系家乡变新貌,苦追农业致富梦。对家乡,父亲始终有着难以割舍的眷念之情,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屋,一河一桥都能勾起他心中的诗,胸中的画。
父亲重新恢复工作,调任镇江地区行署副专员,负责分管多种经营工作,虽已年逾花甲,仍然精力充沛。他不大坐机关,经常拎着小包往农村基层跑,为的是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好,让农民的腰包尽快鼓起来。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是他一贯的作风。除了抓养殖业,在种植业上他瞄准了西瓜生产。要实现西瓜更新换代,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西瓜产量,首先要培育优良品种。1986年,优质高产的“苏密一号”在溧阳遍地开花,其良好的品质和口感,成为人们竞相选购的理由,很快溧阳西瓜又誉满沪宁线。“苏密一号”的诞生,使溧阳“西瓜之乡”得以再继辉煌。家乡人称赞父亲“功不可没”,说他是当之无愧的“苏密瓜之父”。
征途相依伴,风雨铸深情。父亲和母亲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相识、相爱,一起经历了生与死,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同忧、同乐,携手走过了风和雨。60年的生涯,他和母亲患难与共,风雨相依。在父亲去世两周年之际,母亲专门撰稿,用“此情可待成追忆”为题,写文章深切怀念父亲。她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两人的革命友谊和夫妻之情,在文章中深有感触的说:“这些美好的回忆,是留在我心中一片永远的芳草地”。父亲和母亲牵手一生,相濡以沫,共同历经艰难困苦,曲折坎坷,可谓相伴六十载,甘苦两心知。
敬爱的父亲,节令的演绎,砥砺了您的风骨;岁月的变迁,锤炼了您的性格;春光的抚慰,拓宽了你的襟怀,暴雨的洗礼,陶冶了您的情操。在您生命的最后一程,始终抱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忠于党,忠于人民。如今您虽与我们诀别了,但我们常常在想,像您这样一个人的生命尽管消逝了,但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身影,总还存在于这个世上,只不过是“狂歌酣梦飞天涯”了。父亲,敬爱的父亲,您在哪里呢?在您为之奋斗的事业里,在您为人民做过的好事里,在您的诗作《早春乡行》里,在我们儿女们的心里,心里……永远,永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