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出生于陕西省眉县横渠区崖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时,就开始随兄长给地主打短工。1923年秋,李达以优异成绩进入公费的陕西省立师范学校。其间,他不断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25年9月,李达回到故乡,在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担任小学教员,还兼任横渠区保卫团帮办,第一次积累了“在行伍”的经验。
1926年1月,向往军旅生活的李达长途跋涉到甘肃平凉,考入了冯玉祥将军在当地创办的西北陆军第二军官学校,学习炮兵专业。同年9月,冯玉祥在绥远(今属内蒙古)五原誓师,将所部改编为国民军,挥军南下响应北伐,李达随大军一起南下陕西、河南。
1927年2月,李达从西北陆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分配到国民军联军第二集团军八十二旅,先后任军需、炮兵连排长。随着北伐战争的不断胜利,他对国民党左派“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由衷赞成,思想不断倾向中共的政策主张。6月,李达因战功升任西北军八十二旅旅部少校参谋,这是他从事参谋工作的起点。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李达追随冯玉祥对蒋介石作战。11月,冯玉祥战败下野,李达所在部队被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移驻山东济宁。在山东期间,李达反复思考新军阀混战的本质,对国家前途命运深感忧虑。1931年3月,李达随第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参加“剿共”。同年5月,该军在中村被红军歼灭1个旅。7月,该军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3次“围剿”,进驻宁都,在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政策下,该路军留宁都驻守,其他国民党军先后撤出,使该路军处于我根据地的包围中,让李达等对蒋介石的“一石二鸟”之计深恶痛绝。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二十六路军广大将士要求北上抗日,但蒋介石仍然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1年12月,在中共的帮助下,二十六路军在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等的领导下在江西宁都举旗易帜,走向革命阵营,史称“宁都起义”。这是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投向革命营垒,极大震撼了国民党的统治。随后,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李达成为这支红色队伍中的一名连长。多年后,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多谢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三位西北军前辈,是他们把我领进革命阵营,让我找到了最终的归宿!”“找到了最终的归宿”后,来自贫苦农家的李达在战斗中“每战披坚执锐”,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