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沦陷区的工作作为自己全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沦陷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采取了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对于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以后的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这二问题加以探讨。
一、沦陷区工作的几个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收复所有沦陷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充分重视沦陷区工作,是因为它对开辟敌后根据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以至最后取得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抗战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中共在沦陷区工作的内容和重心也各有所不同,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中共中央和东北地区党组织就对沦陷区的工作开始注意。其工作指导方针是:在敌占区加紧组织领导和发展群众的抗日活动,协助、参加、领导抗日义勇军的斗争,特别是在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游击区域。
第二阶段:1937年7月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对华北及其它沦陷区工作的重点明显的是放在农村,以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主要任务。在敌人统治力量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则将大部分人员撤往农村,只留下少数人坚持斗争。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共北方局对华北沦陷区开展了大量工作,中共长江局及后来的南方局则负责领导对华东、华南沦陷区的工作。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各根据地的有关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开展和参与了对沦陷区的工作。如冀察边区党组织便负起了领导平、津、冀东等地党组织及河北省委的责任。
第三阶段: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对沦陷区中的城市工作颇为重视。1940年中央专门成立了敌后工作委员会。中央局、中央分局及临近敌占区的党组织,也成立了城市工作委员会。中央还提议由杨尚昆任北方城市工作总负责人,领导华北敌后大城市工作。各中央分局及区党委,由书记负责这方面的工作。这为敌后大城市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但因日军加紧“扫荡”、“蚕食”,一敌后根据地遇到严重困难,沦陷区工作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四阶段:抗战后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敌后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并开始局部反攻,中共把对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工作提到沦陷区工作的中心日程。1944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局各委必须把城市工作与根据地工作作为自己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而负起准备夺取所属一切大中小城市与交通要道的责任来”。把争取敌占一切大中小城市与交通要道及准备群众武装起义的工作,提到重要地位,以便在时机成熟时,夺取在有我强大军队与强大根据地附近的一切敌占城市与交通要道[1]。同年9月,中共中央要求地委以上各级党部必须建立城市工作部,专门负责交通要道工作。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中共还准备在沦陷区特别是大城市中普遍地组织地下军,发动武装起义并占领大城市。
这期间,党对沦陷区的工作由各方面多渠道的进行。除中央有关部委和部队系统外,靠近沦陷区的各根据地的党政军各部门,也纷纷派人到城市和交通要道开展工作。如中共北方局城工部、中共冀中区党委、渤海区党委分别派人打入天津,中共晋绥分局城工部、太行区党委二地委、晋察冀区党委二地委等分别派人打入太原。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把沦陷区工作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自己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特别是在敌占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和小城镇,党大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逐渐地把沦陷区变成解放区或者与敌人相互争夺的游击区。人们习惯上把解放区、游击区与沦陷区相对独立开来。提到沦陷区,往往是指日军统治比较稳固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这可以说是一种对沦陷区概念的狭义理解。从广义上说,凡是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地区都叫沦陷区或敌占区。敌人的后方当然也是沦陷区。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从敌人的手里夺回了大片国土,并建立了敌后根据地,这才有了解放区。可见,从空间地域和历史的发展过程看,敌后根据地、解放区和游击区的形成是中共在沦陷区艰苦工作和斗争的结果。无论是对沦陷区作狭义还是广义的理解,中共对沦陷区工作的重视都是毋庸置疑的。
二、沦陷区工作的内容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工作涉及到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群众工作等各个方面,这些无一不是遵循“以争取抗战的胜利为最基本的原则”[2]。党在沦陷区工作中贯彻的基本政策是:“一方面尽量地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一方面采取荫蔽精干的政策”;“在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上采取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政策”[3]。中共在沦陷区的工作内容丰富、成效显著、有声有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组织和领导敌后武装斗争。沦陷区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在日寇占领区及其侧后方,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4]。在华北,中共河北省委在北平沦陷后,派出不少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到冀东,深入农村、矿山,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为培养军事骨干力量,省委在天津秘密开办了几期军事训练班。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河北省委和冀东党组织于1938年7月发动20余万人参加的冀东暴动。暴动队伍与八路军会师,开展冀东游击战争,创建了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在日军占领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后,中共山东省委先后在祖徕山、天福山、黑铁山、泰西等地组织抗日武装起义,在80余个县的范围内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江苏省委专门成立“外县工作委员会”领导上海附近各地区的游击战争,并逐步开辟了几块抗日游击区。广州失陷后,中共广东省委在东江地区、珠江三角湃、潮汕地区、海南岛等敌后领导和组织抗日武装斗争。中共湖南省工委及部分党员也在沦陷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保卫家乡,打击日军。据统计,到1944年9月止,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建立的15块根据地已拥有人口9000万,占沦陷区人口(20780万)的4300;收复国土约83.7万多平方公里,占敌后总面积的66%。
2、支援敌后游击战的开展和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平津沪等地沦陷后,党组织源源不断地将党员、青年输送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大力支援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的敌后武装斗争。如经上海地下党动员、送到新四军的青年先后共计2000余人,5000余名职工到各根据地参军和生产。北平的党组织先后动员了数百名青年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到根据地。其中有的人到根据地经过训练、被吸收入党,又重新派回北平参加地下工作。沦陷区党组织还通过各种形式为抗日根据地募捐购物,如文化生活用品、机器、通讯器材等,设法地运往抗日根据地。
3、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沦陷区党组织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通过各种渠道团结和争取敌后各种抗日势力。既争取文化界、民族工商界等上层爱国人士以及同情中国抗日的外国友好人士,又利用敌伪之间的矛盾,分化和瓦解敌人,集中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在华北,地下党通过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广泛动员和组织各界抗日人士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扩大了党的影响。北平的地下党积极开展对社会上层和文教界的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使不愿与敌人为伍的燕京大学教授董鲁安、中国大学教授蓝公武、师范大学教授李鉴波等人离开北平纷纷来到抗日根据地。在绥远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共特别注意加强对上层人士的工作,并推动进步的少数民族青年到伪政权伪军及少数民族各阶层中去进行长期隐蔽的工作。在华东,上海党组织通过各种聚餐会同上层人士联系,团结上海各界赞成抗战的社会名流和民族资本家,争取他们一起抗日。
4、收集情报,建立秘密交通线,转移、掩护抗日人员和国际友人。为了解、掌握敌人动向,党的有关部门派出情报人员前往敌占区。他们有的行入日伪机关、宣传部门等,利用职务之便搜集、传递情报,如铁路沿线日伪的兵力部署、日军炮楼封锁线、关卡的设置、军队调动去向等。1939年3月组建的晋察冀中央分局社会部,把几百名情报人员派往平‘津、保定、石家庄以及沪、宁、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大中城市,组织联络当地的秘密党员、进步青年和抗日爱国人士,渗透到敌人内部,形成了一支数以千计的地下尖兵。东北的地下党员打入伪满军政宪等要害部门,获取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大量军事情报,为配合抗日游击队的抗日以及后来配合苏联军队歼灭关东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根据地还先后建立秘密交通线,仅在平津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间就有4条。从平津等大城市征集的各类军需物品,通过这些秘密交通线运往华北抗日根据地。在华东,江苏省委也先后建立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联系的地下交通线。在华南,1941年前后‘,中共广东省委下辖的粤南省委以及东江纵队、珠江纵队、北江特委等,均先后在广州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联络站及隐蔽据点。香港沦陷后,广东党组织积极开展营救爱国民主汤、土和国际友人的工作,先后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及家属800多人、国际友人81名。在营救工作中,秘密交通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5、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工作。要使沦陷区人民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对抗战前途充满信心,就要克服一些人的消极、悲观、失望情绪,广泛地进行抗日宣传、教育。对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宜传教育,主要是通过传阅和学习党的宣传材料。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主要是通过亲友、同学等社会关系,采取个别串联、口头谈话等方式进行。在平津等地,党组织通过读书会等多种形式教育进步青年,使他们中不少人参加了抗日地下斗争。党组织还展开宣传攻势,在公开场合秘密张贴抗日传单,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和鼓舞人们坚持抗日等等。在上海,党组织利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尚未被日军占领的租界,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汪精卫一伙投敌叛国以后,党组织专门印发了特刊,揭露与声讨汪精卫的投降卖国言行。1945年初,上海、广东等地的地下党还秘密印发大批的贺年卡、传单、标语和宣传画,宣告敌人即将垮台,胜利即将来临,警告伪职人员赶快改过自新。各地的敌后武工队深入敌占区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建立精干隐蔽的党组织。不少地区党组织在敌人占领前就有计划地把党员、干部撤退或隐蔽。根据中央的指示,在敌人统治严密的沦陷区,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5]。沦陷区党组织对党员发展是求精不求多,一般是在广泛联系群众的基础上,选择对象,进行深入的考察,再根据条件个别吸收入党或建立工作关系,严防敌特分子混入。同时,特别注意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民族气节教育,要求大家转变过去的斗争方式和组织形式,学会在敌占城市进行地下斗争的新方式、新方法,绝对避免突击和暴露。与根据地相比较,党在沦陷区活动和发展的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很强。
除上述几方面以外,党在沦陷区还开展了改善群众生活、策动伪军反正等反日斗争。这些工作多在残暴的敌人眼皮底下进行,其困难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不少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深入虎穴,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党在沦陷区工作的开展,对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如毛泽东所一说:“着重农村根据地上的工作,不是说可以放弃城市工作和尚在敌人统治下的其他广大农村中的工作;相反,没有城市工作和其他农村工作,农村根据地就处于孤立,革命就会失败。而且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达此目的。”[6]刘少奇1943年在敌后工作经验的报告中说:党在敌占区、游击区和根据地、大后方三种不同地区具体任务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全党全民族的总任务而来的。这就是团结全民族战胜日寇,为战后新中国的建设准备条件。沦陷区工作紧密配合了党在根据地和其他地区、其它方面的工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这就是抗战时期党在沦陷区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所在。
三、沦陷区工作的主要经验和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工作的时间长达14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其主要方面有:
第一,里应外合,非法斗争与合法斗争巧妙结合。党在沦陷区的活动离不开各根据地的支持。没有根据地,沦陷区工作便没有依托。而沦陷区工作又为根据地提供不少的支持和帮助。没有沦陷区工作的开展,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会更加困难;没有沦陷区的配合,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和大后方的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根据地和沦陷区工作是紧密相连、互相配合的。八路军的武工队深人敌占区活动,比地下党单独开展群众工作更为有效。但敌后武工队也离不开地下党的支持。与此同时,把非法斗争与合法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也是党在沦陷区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沦陷区,共产党的组织根本不可能合法存在和公开活动,必须转入秘密状态。但党的工作可以通过各种合法的群众组织、团体,以合法的形式去进行。这样既可以联系、争取更多的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又可以同敌人斗争。有时还可以在斗争后向敌人说是八路军、新四军所为,以免敌人报复。把非法和合法斗争结合起来,既灵活机动地打击了敌人,又保证了党在沦陷区长期埋伏,积蓄力量。
第二,激发人民爱国热情,使人民自觉投入抗日斗争。日军在占领区奴役和蹂嗬中国人民,烧杀抢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伪政权为虎作怅、残害人民,无不激起中国人民的刻骨仇恨,沦陷区人民更是有着切肤之痛。充分利用这些事实唤起人们的民族觉醒,激发对敌人的民族仇恨,对抗击侵略者、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沦陷区的特点出发,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提高沦陷区人民的反抗精神,加强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自信心,是中共在沦陷区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三,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沦陷区实际的工作方针。开展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毛泽东在1939年10月撰写发表的《研究沦陷区》一文中批评说:沦陷区中的敌人干了些什么并将要干怎么干这个间题,抗战干部中没有研究或没有系统研究的。而不了解敌人的情形,我们对付它的办法是无从说起的。因此,系统的研究沦陷区问题,是搞好沦陷区工作之必须。1941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任的调查研究局,敌占区问题的调查研究被规定为重要任务。延安的时事间题研究会,除研究讨论外,还收集、编辑、出版有关沦陷区问题的资料书籍供有关方面参考。毛泽东对沦陷区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的方式很多。1944年7月他向各根据地提出十项要求答复的间题,其中第六、七项就是有关沦陷区工作的。以后各地陆续回答毛泽东的询问,对中央了解基层情况,作出正确决策,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还特意将内容突出、简明扼要的晋察冀分局的报告转发各地。对沦陷区的调查研究,使中共中央和地方开展工作时基本上能够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制定的方针政策也较为符合实际。
第四,注意总结经验,并加以交流推广。中共中央十分注意总结各地沦陷区工作的经验‘并及时推广交流。1938年2月,距上海沦陷仅3个月,中共中央秘书处就根据上海党的报告整理出了《上海党的工作经验》。1941年2月党中央转发、介绍了晋西北工作经验,其中就有“敌占区斗争方式”。1942年1月,中共北方局肯定了八路军派武装宣传队深入敌占区活动是有效的对敌斗争方式,决定普遍组织敌后武工队开辟敌占区工作,其作用相当明显。1943年3月,刘少奇从华中回延安途中注意到华北地区有不少对敌斗争的成功经验,特地从延安打电报介绍给华中局和新四军的负责人。1945年6月,毛泽东还将晋察冀分局关于冀察城市工作的报告批转发给了山东、华中等地。
党在抗战时期沦陷区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多系统分头进行.据初步了解,具体领导沦陷区工作的中央机构先后有中央敌后工作委员会、城市工作委员会、城市工作部等,从不同角度涉及沦陷区工作的部门就更多,如中央社会部、中央调查研究局、中央情报部、中央组织部等等。八路军总部、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等部队系统也有参与。在各中央分局、地方党组织和部队中,开展沦陷区工作更是非常普遍,较突出的有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江苏省委、广东省委、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等等。另外,前期以农村为主,后期以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主,也是中共沦陷区工作的特点之一。
党在沦陷区团结人民开展对日斗争,极大地配合了敌后游击战争的进行,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包括了在沦陷区的斗争,忽略了这一点,就不能全面反映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而这些功绩将随同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辉煌历史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