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大讲堂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南方局

发布时间:2013-06-20 08:33:27 审稿: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作者:办公室 浏览:6492 次
【字体大小: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三次组建南方局。抗战时期的南方局和另外两个南方局在组织方面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存在的时间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工作职责的变化;内部组织机构的变化;工作区域及所属组织的变化;活动特点的变化。抗战时期南方局的组织机构最为庞大、组织最为完备、担负任务最为繁重,其历史功绩最为突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南方局;组织机构

  大量文献资料证实,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组建过3次南方局。

  第一次组建南方局是在1927年。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正确地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决定:"须组织南方局于广东,至少须有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三人加入"。8月10日,中共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由周恩来等6人组成南方局,并于11日致信中共广东、广西省委及闽南临时委员会,说明南方局以张国焘为书记,周恩来为南方局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主任,管理广东、广西、闽西及南洋一带特支。9月27日前后,南方局在汕头召开第一次会议,推举张太雷任书记。10月15日南方局与中共广东省委联席会议决定,改组南方局,张太雷任书记,周恩来为南方局成员仍负责军事委员会工作。10月22日,中央常委会决定取消南方局,并于23日致信南方局并广东省委通报此事。11月11日,中共中央在政治通讯第2号中正式通报各省撤销南方局[1]。这样,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成立的南方局只存在了4个月便告结束。

  第二次组建南方局是在1930年。

  1930年6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错误在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为了执行全国总暴动、夺取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李立三在8月1日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应很快的成立南方局、北方局。3日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决定:在发动武汉、南京暴动与上海总同盟罢工的同时,调集红军分路向武汉推进,并立即成立南方局、北方局;南方局的任务是积极地准备广州暴动。8月13日,南方局召开第一次主席团会议,根据中央决议,组建南方局各部各委并决定负责人,罗登贤任南方局书记。9月下旬,扩大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随着全国总暴动冒险计划的废止,12月24日中共中央第19次常委会决定调动罗登贤工作。1931年1月宣布撤销南方局[2]。这次组建的南方局也只存在了5个月。

  第三次组建南方局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成立。193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长江局组织领导区域分设3个中央局: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东南局。1939年1月5日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南方局。1月13日,中共中央批准在重庆正式成立南方局。1943年6月周恩来回延安参加七大筹备工作和整风学习,南方局的工作由董必武主持。1944年初,中央派王若飞作为林伯渠的助手,参加与国民党谈判。5月,林伯渠、王若飞由西安飞抵重庆。11月7日,中央通知董必武、林伯渠回延安,同时指示成立"工作委员会",由王若飞主持工作。1945年12月恢复南方局,当时称作重庆。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重庆(南方)局迁到南京。同月,重庆(南方)局改称中共中央南京局。至此,1939年成立的南方局结束使命。在中国共产党三次设置南方局的历史上,抗战时期的南方局在若干方面有其特色。主要是:

  一是存在时间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

  从时间上看:前两次组建的南方局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存在只有4个月左右,第三次即抗战时期南方局存在的时间从1939年1月到1946年5月,时间超过7年。从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前两次南方局机关设在香港。香港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中心、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南方局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更是不言自明。

  二是工作职责的变化。

  三次南方局都是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但从工作职责来看,各有不同。1927年8月成立的南方局,主要的职责是落实八七会议精神,准备和指导各区域内的革命暴动和一切政治军事事宜,并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整顿各地党组织。1930年成立的南方局,其背景是党内"左"倾冒险错误的统治,其工作职责也不能不受其影响。抗战时期的南方局的职责更为重大,它不仅处理地域性的工作,即华南、西南地区党的工作,而且还负责许多关系抗战全局和带全国性的工作,如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和处理国共关系,团结和争取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等等。从南方局酝酿组建的过程可以看到,它实际上担负着中共代表、重庆党报委员会、南方局三个方面的工作职能。[3]中共代表,主要是代表中共中央直接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交涉,遇事协商,维系国共合作局面;重庆党报委员会,主要是作为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喉舌和代言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等等,以后在中央关于南方局成员的分工中也单独规定负责党报委员会的人员[4],可见其职能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抗战时期南方局是党在国民党统治中心、在大后方的指挥中心。

  三是内部组织机构的变化。

  1927年8月成立的南方局,内设机构相当简单,仅设有一个军事委员会。1930年组建的南方局,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已经相当完备,不仅有组织部、宣传部、工委、农委、妇委、青年秘书处,还有党报委员会、党报编辑委员会、秘书处等。1939年1月成立的南方局,工作机构更为完备。它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女运动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统战工作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室、华侨工作组、南洋工作组(1941年并入国际组)、敌后工作委员会、社会部、新华日报馆、群众周刊社,还领导八路军办事处(通讯处、交通站),内设机要科、文书科和电台等。新的工作机构之所以设置,主要是适应新的工作形势和环境的需要。抗战时期南方局内部分工的细致,机构的完善,既反映出南方局工作的有条不紊、丰富多彩,也反映出工作任务的艰巨和繁重。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机构设立,还多少带有当时的历史特点,如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馆等合法机构的设立,只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才有可能。

  四是工作区域及所属组织的变化。

  1927年8月成立的南方局下辖1个省委9个特(市)委即:广东省委,广州市委、琼崖特委、东江特委、西江特委、南路特委、五邑地委、广西地执委,闽南临、云南特委;8个县(市)委:中山县委、顺德县委、南海县委、佛山县委、宝安县委、惠阳县委、东莞县委、石龙市委。

  1930年成立的南方局下辖组织机构明显扩大,领导6个省(特)委即:广东、福建、云南省委,广西、闽粤赣特委,以及香港市行动委员会,领导17个特(市)委、分委、特委(行动委员会的简称,下同)和24个工委县委即:广州市委、琼崖特委、海陆惠紫特委、东江特(行)委、北江特委;湖南湘南工委;福建厦门、福州、漳州市委,闽西总特委、闽北特委、漳属特委、泉属特委、莆属(闽中)特委,闽粤赣特委西南分委、闽粤赣特委西北分委,香港市行动委员会;24个工委、县委是:广东中山、顺德县委、乐(昌)乳(源)宜(章)边工委,福建龙岩、海澄、漳州、泉州特别行动委员会(泉州县委)、安南永连特区委、同安县委,莆田县总行动委员会,仙游、连江县委,福安县行委,福清县委;云南省蒙自中心县委、陆良中心县委、易门县委、嵩明县委、宁洱县委,潮(阳)普(宁)惠(来)、海(丰)陆(丰)紫金县委,潮(州)澄(海)(南)澳工委,丰(顺)梅(县)、五(华)兴(宁)龙(川)县委。

  抗战时期南方局领导的省(工)委、特(区)委等达到10个即:江苏(上海)、湖南、江西、广东省委,贵州、云南省工委,川康、川东、闽西南潮梅特委、湘鄂西区委。据初步统计,其下辖特(工)委、市委、中心县委、县委共达95个(仅以1939年1月统计为准,以后各地机构又有增减),下辖县委、区委、特支等198个。南方局共有党员5万名以上,涵盖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省、江苏(上海)及港澳地区。在南方局领导下,各地党组织的情况如下:

  (一)江苏省委下辖9个委员会即:工人运动委员会、职员运动委员会、学生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学校学生运动委员会、教育界运动委员会、文化界运动委员会(文委)、难民运动委员会、巡警特支、外县工作委员会。下辖22个支部、工委、委员会、党团等,即上海美商电话公司(简称上话)支部;沪东外商(英美)纱厂委员会、沪西中国纱厂委员会、绸厂委员会,沪西产业委员会;益友社支部、妇女工作委员会、海关支部、海关税警支部、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党团;大中学校综合区委;女中区委、学分委;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党团;教会中学区委、中教支部、小教同人进修会党团、小教工作委员会;戏剧电影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社系统党组织;浦东工委、青浦工委、江南特委、江北特委。

  (二)湖南省委下辖6个特(工)委、中心县委即:长沙市委,湘南特委,南(县)华(容)安(乡)石(首)公(安)工委,常德中心县委,湘西工委,衡阳中心县委。领导29个县委、工委:长沙、湘乡、浏阳、湘潭、衡阳、衡山、祁(阳)零(陵)、耒(阳)安(仁)衡(阳)、常宁、邵阳、新化、平江、湘阴、益阳、常德、桃源、汉寿、澧县、郴县、安仁、永兴、资(兴)汝(城)桂(东)、宜(章)乐(昌)、汝城、资兴、溆浦、沅陵、辰溪、凤凰县(工)委。

  (三)江西省委下辖9个市(特)委、中心县委即:南昌市委、九江工委、湘鄂赣、赣西北、湘赣、赣西南特委、遂(川)万(安)泰(和)中心县委,下辖江西青年抗日救国服76务团第一大队等支部,通山、岳阳、修水、万载、奉新、宜春、攸(县)醴(陵)萍(乡)等中心县委,大冶、武昌、咸宁、岳阳、临湘、湘阴、通城、铜鼓、平江、浏阳、万载、宜丰、上高、高安、安义、靖安、奉新、分宜、宜春、慈化、安源、安福、永新、莲花、峡江、遂川、赣州、吉水、丰城等县委、工委、区委、特支等144个。

  (四)川康特委下辖21个市(工)委、区委、中心县委、支部等,即:成都东区、南区、外南区、少城区、北区区委,仁(寿)华(阳)、灌县、新津、邛崃、蒲江、郫县、汉(源)越(西)、名山、西昌、三台特支,乐山、宜宾、阆中中心县委,自贡中心市委、川北工委、绵阳驻军支部,下属乐山、峨眉、眉山、五通桥、夹江、庆符、屏山、荣县、富顺、内江、苍溪、南部、广安、岳池、蓬溪、遂(宁)蓬(溪)潼(南)、蓬溪东乡、中江等18个县(区)委、工委、特支。

  (五)川东特委下辖10个市(工)委、特支、中心县委等:重庆市委、沙磁区委、綦江、涪陵、大竹特支,北碚(合川)、宜宾、泸县、丰(都)石(柱)、万县等中心县委。下辖19个工委、区委、特支等,即:海员工委、重庆南岸区、城区、新城区工委、江北县委,合川、北碚区委,铜梁县委,大足、屏山大乘特支,庆符县委、石蔺特支,江安县委,23兵工厂特支、隆昌特支、石柱、梁山、云阳、开江广福特支。

  (六)广东省委下辖17个特委、县(工)委、中心县委即:琼崖特委、中山县委、南顺工委、香港海员工委、东南特委、高明县工委、中区特委、海陆丰县工委、东宝联合县委、龙川县委、广宁、罗定中心县委、西江临时工委,清远县工委、翁源县工委、合浦县工委、广西省工委。广西省工委下辖7个工委、中心县委即:东兰中心县委、天向田中心县委、黔桂边特区工委、邕宁中心县委、桂林市工委、苍梧中心县委、贵县中心县委。

  (七)云南省工委有3个支部即:滇东北地区沾益县播乐小(中)学支部、滇西地区镇南师范支部、滇中地区安宁中学支部。

  (八)贵州省工委辖11个县(工)委、总支、支部和小组即:贵阳、遵义县委、贵阳医学院支部、织金、毕节县工委、湄潭县总支、黔西新场总支、凯里小组、镇远支部、安顺县工委、思南县委。

  (九)闽西南潮梅特委下辖3个中心县委、县委即:潮汕中心县委、梅县中心县委、大埔县委。下辖13个县委、3个市委、5个特区委,400个支部。

  (十)湘鄂西区委下辖5个特(工)委、中心县委即:施鹤(施南)特委-恩施-来凤中心县委-(恩)施巴(东)特委,巴(东)(秭)归兴(山)工委--巴归兴宜工委,公(安)石(首)松(滋)枝(江)宜(都)工委--松枝宜工委,江陵中心县委、南县中心县委--公(安)南(县)特委。下属12个县(工)委、特支:恩施、建始、利川、咸丰、来凤县委,国民党省政府机关特支、宣恩特支,巴(东)(秭)归兴(山)宜(昌)工委、来(凤)咸(丰)中心县委、宜昌工委、焦圻特支;另有若干县的党组织如:巴东、秭归、兴山、江陵、监利、潜江、南县、华容、安乡、石首、常德。

  另外,由于江西省委下属组织机构层次较多,特列表加以说明。
江西省委下辖组织,机构状况


  南方局还领导香港地区的党组织,如廖承志任书记的香港统战工作委员会、李克农任处长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桂林办事处等。南方局领导范围的扩大和下属组织的发展,充分反映了党的组织在斗争中的逐渐成长壮大。

  五是活动特点的变化。

  前两次成立的南方局都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但抗战时期的南方局除了大部分是国民党统治区外,还领导一部分日军占领的沦陷区的斗争。这是抗战时期南方局工作的特点之一。同时,前两次南方局的组织机构都处于秘密状态,但抗战时期的南方局则是非法和合法相结合,南方局的主要领导成员大多有合法、公开的身份,可以用中共代表或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公开身份在国民党统治区活动,而且工作有合法的机构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抗战时期的南方局以公开合法的非武装斗争形式为主要斗争方式,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没有领导开展武装斗争,更不用说武装起义。而前两次南方局都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武装斗争或武装起义。

  总之,党的历史上3次成立过南方局。它们存在的时间有长有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内部组织机构、领导范围有所不同,但都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中,抗战时期的南方局在各个方面都更为突出,是组织最为完备的、抗战时期党在大后方的指挥中心,党和海内外人士联系的主要渠道,党在抗战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所以,人们提起南方局,一般都是指抗战时期的南方局。但严格地来说,因为党的历史上曾经几次组建南方局,所以,有时需要加以说明,以避免造成误会。
总计,9个市委、总支等,145个支部、县委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