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莲花工作以来,这片山水的奇丽常令我动赞美之心,这块土地上的人物故事更让我萌感动之情,特别是在我知悉了许多有关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夫人龚全珍的故事,这种感动好似浪花翻腾,久久不能平息。
将军农民甘祖昌的传奇经历,以及他纯洁高尚的品德和艰苦朴素的精神,早已通过人们的口头传颂、报刊的新闻报道和纪实文学的出版,特别是近两年《这样一位将军》电影的热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震撼并感动。但在这里我却要说龚全珍,这位和将军相濡以沫33年,互相扶持、不离不弃的伴侣,在将军生前,是他高尚德行的坚定支持者,将军去世后,仍然以实际行动延续着他的信仰,这又是怎样一种平凡的伟大?缘自这样一种心灵的触动,我一到县里工作,就急迫地上门看望龚老,多年期盼拜见真人终于得偿心愿。
进入县城中心一处住宅小区,穿过一条狭长的曲巷,走上一幢旧房子的三楼,就到了龚老的住所。当我走上楼梯转角处,抬头就看到一位个子不高、衣装朴素的老太太等在了门口,满眼慈祥,脸带微笑地向我点头招呼,这就是龚老了。她把我让进屋内沙发上坐下。屋内空间狭小,摆设也很简陋,除了一台旧电视、旧空调,没有其它的电器。龚老精神状态很好,攀谈之间,问到她的年龄,说有88了(她是1923年生的),看到她这么大年纪依旧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说话咬字清晰、中气十足,不禁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钦佩。问到她的生活状况,有什么困难没有?她满脸带笑地回答“过得很好,谢谢,谢谢”。作为将军的遗孀,她有资格享受党委、政府提供更高的生活待遇,但她一直不同意政府给她改善生活条件的任何请求。这位与将军伉俪情深数十载的老人,她的人生观、价值观早已跟将军融为了一体。通过登门拜访和各种渠道的了解,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位耄耋女性高尚无私的情怀。
龚老一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她出生贫困家庭,父亲早逝,十来岁就帮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嫁给甘将军后,毅然辞别大都市的繁华,千里迢迢陪伴甘祖昌回乡务农、自食其力。当年她每月的工资大都交给甘将军用于扶贫济困或支持村里生产建设,自己只留十元伙食费,几年间都没制过一件新衣服,过着清淡俭朴的生活,从无怨言。平时待人处事也以平常心,从不因自己是将军夫人而有特殊感、优越感。
龚老一生,是情注教育的一生。教师是她一生的职业,教育是她最乐意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她参军到乌鲁木齐,在省军区子弟学校当老师。随甘将军回莲花后,她自己跑到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安排在坊楼中学任教,此后便扎根这片红土地上,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离休后,她积极报名参加县里的老干部传统教育报告团,经常进机关、入企业、进学校、下基层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每次都是自己步行或坐公交车前去,不辞辛劳、不要报酬。
龚老一生,是爱心奉献的一生。甘将军解甲归田后,捐资出力修电站、建学校、企业、救济贫困户等行为,与她的支持密不可分。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组织部。近十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曾有人问龚老“你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安度晚年,整天忙这忙那,图个啥”,她回答说“十几年来,每次从睡梦中醒来,我都会听见老甘临走时说的那句话,‘下次领工资,再买化肥,送给贫困户’。我们图个啥?不图啥,人民用小车推出了新中国,给了我们崇高的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的幸福富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虽然现在我已经拿不动锄头,老表们也用不着我们给他们买化肥了,但我仍然不能忘记将军的精神,只要还能动,还能讲,就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一点事”。 “清苦寻常事,生命纪千秋”。龚老,您的精神和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值此龙年新春之际,谨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恭祝您身体安康,长寿无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