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从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始 罗哲文结缘政协六十年

发布时间:2013-05-22 08:11:49 审稿:人民网 作者:办公室 浏览:1134 次
【字体大小:

1986年3月,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期间,文艺界、社科界委员住京丰宾馆。著名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见委员中高龄者众多,然而心情舒畅,谈笑风生,共商国是,即兴作《年龄歌》:“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七十难统计,六十小弟弟。五十四十爬满地,三十二十睡在摇篮里。”罗哲文先生时年62岁,甘当小弟弟,唱和曰:

腾腾一月聚京丰,国是同商兴意浓。花甲古稀谁说老?八旬九十正春风。国是同商又一年,五湖四海共婵娟。尧天舜日春常在,喜煞群翁不老仙。2013年5月14日,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逝世一周年。本文两位作者回忆了追随、陪伴罗老的几个片段和他与政协结缘60年的过程,以纪念这位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的老委员。

1985年,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生态学家阳含熙先生、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先生、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提出了一份名为《我国应尽早参加“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利于我国重大文化和自然的遗产保存和保护,加强我国在国际文化合作事业中的地位案》。

正是这份提案,拉开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帷幕。

2005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在“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20年”纪念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为四位老先生颁发了精美的政协会徽铜盘,表彰他们作为政协委员为我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力倡大运河申遗

就在这次座谈会上,罗老提到,大运河与长城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工程,应该同属于《世界遗产名录》。

他透露,几天前他和郑老以及杭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联名给京杭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市长写了一封信,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申遗的进程。罗老讲到,全国政协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希望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大运河申遗进程中发挥作用。

大运河申遗涉及多个省市、多个部门,18个运河城市市长只有两个对申遗信有反馈,当前最重要的是引起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罗老提议,能否像当年一样,请政协委员联名写一个提案,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呼吁这件事情。然后组织较大规模的考察调研活动,造成一定声势,通过媒体做好宣传,将调研成果上报中央。

经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会议、全体会议研究,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专题调研列入委员会2006年重点工作,由刘枫、程世峨两位副主任负责。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刘枫副主任领衔58位委员提出《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

两会结束后,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即着手大运河全程考察和杭州研讨会的筹备工作。

罗老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到运河城市先期调研。3月17日至22日,罗老与郑老、朱炳仁先生先后在杭州、扬州运河段考察,得到王国平、季建业两位书记的热情接待,共商运河申遗大计。随行的央视二套记者制作了一期节目:《大运河:21年无缘世界遗产》。罗老在接受采访时说,政协搞了提案,把这件事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力量,共同为申遗做努力,大运河申遗这件事有人管了。

罗老上塔了

“五一”假期,罗老在住宅小区骑自行车,突然脚蹬子断裂,从车上摔下来,膝盖磕破了一大块。

得到消息,我们吃了一惊,马上要去看望。罗老答复,只是碰破点皮,照常走路,无大碍。5月12日,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从北京出发,见到罗老时,才看到他的小腿结满了血痂。考察的前半程,由于腿伤,罗老步履有些蹒跚,我们想让他多休息,但罗老总是摆摆手,笑笑说:“没事!”路途中有几次在船上,我们看到他把裤腿挽起来,晾晾伤口。

一路上,罗老使了多年的手提包不离身,包里装一些随身用品,脖子上挎一架照相机,一只手再拿一架照相机。罗老坐在1号车车门旁的座位上,大家抢着要帮他拿包,他不让;请他到车里边入座,他不肯。一停车,他很快下车,举起照相机拍河道、拍古建,留作资料。为争取拍到没有人影的景物照片,一般情况下他都是抢在前面;如果人多了,他就耐心等待落在最后。四辆中巴车60多人的大队伍,再加上有些地方围观群众很多,有两次大家都上车了,才见他从老远的地方急匆匆赶过来。

罗老主持或参与了许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全国的文物点大部分他都去过,有些点去过几十次、上百次,但他每到一地,都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亲亲热热,百看不厌。15日,考察团来到临清舍利塔,据说罗老带着徒弟前两年刚维修过这座塔。因行程紧、人员多,通知大家不要登塔,只在周边看看。正在听讲解员介绍,一位工作人员跑过来说,罗老上塔了。塔高54米,九级八面,塔内窄窄斜斜的梯道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出于对老人年龄和腿伤的担心,我们立即赶过去,却见罗老与几位委员谈笑风生地从塔上走下来了。

继2006年京杭大运河考察之后,2007年的隋唐大运河考察、2008年的分省调研和通州论坛、淮安论坛、淮北论坛,罗老都全程参加,每次都发表演讲谈自己的最新认识和体会。为了深入发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扩大宣传影响,罗老亲笔写信给王蒙主任,请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携手征集编辑《中国大运河》画册,并为画册题签。

大运河申遗是罗老晚年倡导并倾心的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我们爱蜀道”

自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调研之后,委员会有关文化遗产的活动,我们都邀请罗老参加,他先后参加了福建、河北、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研。

罗老认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分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手工技艺等是非物质的,如故宫是物质的,但它的建造工艺是非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往往是物质的,如剪纸的技艺是非物质的,而它的成品却是物质的。

“2009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上,罗老提出:蜀道与大运河有相同的特点,即中国的传统思想——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指出了蜀道不仅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大量的自然内涵。同时,他向有关方面建议,借鉴大运河申遗的经验,请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出面推动蜀道的申遗进程。我们向罗老表示,回京后向委员会及办公室领导报告。

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调研于2011年9月上中旬举行。罗老因大病初愈不能参加全程,但表示一定出席研讨会并发言。考虑到他已高龄,身体尚在恢复中,我们提出安排专人陪同参加会议并照顾生活,提了几个陪同人员方案,但他都不同意,执意一个人前往。

9月8日,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广元召开,罗老如约而至,尽管精神依旧,但明显体力不如以前。研讨会上,罗老作为专家第一个发言。他提出:“与丝绸之路、大运河相比,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还需要明确蜀道文化线路的历史沿革、遗产基本组成要素、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与国内外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对比分析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管理。”

广元市政府得知罗老出席研讨会,倍感亲切。2004年5月,受广元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年逾八旬的罗老考察了明月峡、千佛崖,提出关于剑门蜀道研究、保护、利用的具体建议。2009年,罗老与郑老、舒乙、葛剑雄、阮仪三、谢凝高等9名文化遗产专家联名向蜀道沿线11个城市市长发出《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

为感谢罗老为广元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他们决定授予罗老“荣誉市民”称号,并提出将此作为研讨会的一项议程。我们在与罗老的相处中知道他为人低调,表示要听从罗老的意见。果然,罗老同意接受荣誉称号,但不赞成在大会上宣布。仪式安排在小会议室举行,广元市市委书记、市长向罗老颁发了证书,罗老回赠了亲自题写“我们爱蜀道”的T恤衫。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为罗老参加的最后一次由全国政协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活动。

结缘政协六十年

有一次,罗老写了一个便签给我们,让帮忙从政协档案室查找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编印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

原来,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当时报上登出了关于国旗、国徽图案征选的启事,梁思成、林徽因要清华大学营建系师生积极参加投稿,罗老起草了国旗、国徽设计方案,国旗设计图案还进入了备选,设计稿是红底上一颗大星,追随有四颗小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前进。

这是罗老与人民政协结缘最早的一件事,从此开始了他与人民政协60年的缘分。

1950年底,罗老调到政务院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担任业务秘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0余年职业文物工作者的生涯。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恩师梁思成都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那时有关文物保护工作一些大的事项,比如上世纪50年代关于基本建设中文物古迹保护问题、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等,全国政协文化教育组都曾召开座谈会协商讨论,罗老参与了许多重要工作。

“文革”后,政协恢复工作,围绕拨乱反正,五届全国政协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调研活动。那期间罗老先后任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档案资料室主任,曾直接负责办理全国政协委员关于文物保护的提案,也常应邀参加政协组织的调研考察活动。

五届全国政协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力促国家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开启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当时的情况是,通过考察调研,在文物、建设部门工作的和一些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政协委员体会到,单是保护一个古建筑、古遗址,还不能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保存下来,应当把文物放到整个城市规划中进行保护,于是单士元、侯仁之、郑孝燮等委员提案呼吁,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公布并保护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找政协!”

1983年,罗老担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组副组长,并连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前后长达15年。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三位委员年龄各相差8岁,在文物保护战线“并肩作战”,被亲切地誉为“三驾马车”。这期间,正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最活跃、关注度最高的一个阶段,如中国申报世界遗产、三峡工程文物考古、制止名城古镇保护中的建设性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等。

神州踏遍人未老,无私敬业见精神,处处可以见到这些老委员、老专家忙碌的身影。

罗老十分看重“政协委员”这一身份、这个称呼,他信任政协、理解政协,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找政协!”他期待政协在文化遗产保护参政议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晚年一些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新思想也多是在政协组织的活动中提出的。罗老是一面旗帜,许多委员听到考察调研活动有罗老参加,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罗老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长城的保护与研究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2012年初夏,正当全国政协长城保护情况调研组在宁夏调研时,5月14日晚,罗老却不幸溘然长逝。千里之外,调研组全体委员肃立默哀,决心继承罗老的遗愿,继续推进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1998年单士元先生去世后,郑老写诗寄托哀思:

三驾马车二十年,金刚护法叟为先。鞠躬尽瘁魂归去,洒泪追思悼国贤。

借用郑老的诗句,我们同样深深缅怀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和学识的老委员罗哲文先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