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6年9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会议的目的是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坚决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下定决心,坚决如期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扶贫开发机构作了大量的工作,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1978年到199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6500万人,由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4降低到1/20,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任务还非常艰巨,时间也非常紧迫,扶贫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中央认为,今后五年扶贫任务不管多么艰巨,时间多么紧迫,也要下决心打赢这场攻坚战,啃下这块硬骨头,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绝不能动摇。这既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也是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决定的。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我们必须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好扶贫攻坚战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实现本世纪末的扶贫攻坚目标,尽管难度很大,但也有不少有利因素,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是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可以更多地增加扶贫投入,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三是全社会扶贫济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四是经过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有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子。能不能如期完成扶贫攻坚的任务,关键在于决心,在于工作,在于落实。只要全党进一步统一认识,统一意志,下最大的决心,上下结合,各方面协调行动,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个问题,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改革,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多年的实践证明,贯彻这个方针,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从这几年的经验看,贯彻这个方针,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把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搞上去。这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各项事业的基础;第二,下苦功夫,花大气力,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第三,积极推广各种实用技术,推进科技进步。
第三个问题,更广泛更深入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坚持这条方针,不仅可以加快脱贫进度,而且有利于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要把这种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起来。全社会扶贫,党政机关要带头,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开发和建设。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的重要举措,各经济发达省市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省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切实抓出成效。要把帮扶任务落实到县(区),落实到企业,明确目标任务,不达到目标不脱钩。
近年来,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搞得很有成效,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把这类活动更广泛地开展起来。
第四个问题,依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贫困地区要改变面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但从根本上说,还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这样,外部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要有一股子干劲,领导班子苦干,干部队伍苦干,广大群众苦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干出一个新天地。县级是扶贫攻坚的基本指挥单位,发动群众苦干实干,关键是选拔和配备好贫困县的领导班子,尤其是选配好书记和县长。要选配一批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干劲大的同志,充实县级领导班子。贫困县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影响和干扰这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