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军人萧军三进舒兰

发布时间:2013-05-09 08:14:19 审稿:人民网 作者:办公室 浏览:1052 次
【字体大小: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辽宁省凌海市所属大碾乡),笔名有三郎、田军、萧军等。1934年10月创作了著名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

 萧军的童年是在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沟村度过的,1918年,萧军入“吉长道立国民高等商埠小学校”读书,到高等第三年级时因为“辱骂师长”而被学校开除。1925年,年满18岁的萧军告别长春,来到了吉林城,在吉林陆军三十四团当骑兵。那时他的名字是刘吟飞。入伍不久,他就因为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而升为见习文书上士。1927年秋,萧军考入沈阳东北陆军讲武堂所属的宪兵教练处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当兵离开了吉林。

 萧军第一次到舒兰是在1928年春天,当时他结束了在宪兵教练处的学习,到哈尔滨去做实习宪兵。此时他在吉林当骑兵时结交的朋友王宜之在舒兰给他发了一封电报,约他在舒兰驻军东北陆军六十六团二营营长马玉刚处见面。

 王宜之在中学时代就投笔从戎,对军阀部队的相互倾轧、混乱一团的局面失望后开始从事社会活动。来到吉林后,与萧军结成了朋友,萧军见到王宜之后,王宜之像当初劝他离开吉林骑兵营一样,再次提醒他应该离开宪兵连,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萧军再“沉沦”下去。于是萧军听从了朋友的劝告,没有返回宪兵连,而是留在舒兰等待时机。

 当时,萧军在吉林骑兵营时认识的朋友兼战友方靖远已从吉林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本校,在他的帮助下,萧军也进入讲武堂候补生队。

 萧军从候补生队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本校炮兵科后,到1930年夏,军事课程全部学完,经过了结业考试。就在毕业前夕,萧军因替同学打抱不平殴打了队长,结果又被开除。后来他到东北军二十四旅作过见习官,又到东北宪兵教练处任过少尉军事及武术助教。但是他在不断地寻找中,并没有看清自己真正的希望和归宿。

 萧军第二次到舒兰是在1931年夏天。

 方靖远顺利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骑兵训练总监部,派往郑家屯骑兵团。1931年春,又被调到洮南洮辽镇守署参谋处。当年暑假期间,舒兰驻军马玉刚营长函请方靖远到他的营部担任营副。方靖远征求萧军意见,结果萧军非常支持他到舒兰赴任。方靖远就在洮辽镇守署请了长假,先到了沈阳,住在萧军的家里。几天后,萧军陪方靖远一起来到舒兰,送他赴任。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萧军猛然觉醒,也促使了他第三次来到舒兰。日军进犯,萧军对于东北军的不抵抗感到非常气愤,准备“揭竿而起”。舒兰驻军东北军六十四团二营是一个步兵营,共有四个连,两个连驻扎在外地,两个连留守在县城中。但这四个连都不是马玉刚营长的嫡系部队,他自己刚刚建立的补充连兵员不多,又驻扎在几十里以外,所以掌控起来并不能得心应手。

 萧军这次来到舒兰,是抱定了“不成功,则成仁”的态度的。他和马玉刚、方靖远初步计划以这个补充连为核心,再联合另外几个连,然后把这一营人拉起来组织一支抗日义勇军。萧军让方靖远先找哈尔滨同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丁超、东北军十六师师长李子铎、东北军三十四团团长冯占海进行联络。丁超、李子铎和冯占海都主张让马玉刚的队伍向北转移,集中兵力共同抗日。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组织经验,他们的行动失败了。原来一个已被撤职的营副和两个驻舒兰城内的留守连连长早已被投敌的熙洽委以劝降重任,所以萧军和马玉刚他们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马玉刚收到两个连长的威逼信,声称要他交出营长的职务和一切财产,限于当夜12点钟以前率同家人离开舒兰县城等等。

 萧军认为马玉刚早就应该处决那个营副和两个已露出投降端倪的连长,结果因为马玉刚的懦弱而酿成后患。他仔细研究了一下“战书”,觉得纵有万般无奈,也只能接受退走的条件。因为他们的核心力量就是十几个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妇女、老人和孩子,而且只有十几支大枪和短枪,对抗是毫无用处的,不如“留得青山在”,重新积蓄力量。

 据说当时舒兰县的县长袁庆清也从中进行过调停,叛军做出了让步,允许萧军他们用几辆大马车和马匹作为交通工具离开,还可以带几支长枪和短枪作为路上自卫的武器。

 萧军他们在叛军的监视下,离开舒兰逃往哈尔滨,他给舒兰留下了一声长叹和一个孤独的英雄的背影。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扼杀萧军心底的愿望,他准备再找机会参加抗日部队打游击。在哈尔滨,他暂以三郎为笔名写点文章糊口,不久结识了被困旅馆的萧红,一起走上了左翼文学创作道路,并演绎出了东北文坛的一段佳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