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大讲堂

对上饶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04-07 08:54:44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办公室 浏览:1516 次
【字体大小:

 上饶市是“革命老区”。当年,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斗争、三年游击斗争、上饶集中营革命斗争和各个时期地下党的革命斗争,都是中国革命史的壮丽篇章,并留下了大量革命遗址。革命遗址是革命斗争的产物,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

 2008—2009年,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上饶市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全市共有革命遗址243处,其中损毁遗址70处。现存挂牌登记的173处革命遗址,按地域分,弋阳县25处,横峰县50处,德兴市21处,婺源县6处,上饶县8处,广丰县8处,铅山县15处,玉山县8处,信州区12处,鄱阳县10处,余干县5处,万年县5处。按类别分,机构类78处,事件类45处,人物类20处,纪念场所类30处。按保护级别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未定级101处。按利用级别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未定级149处。主要特点:一是数量众多,尤其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居多;二是分布较广,12个县(市、区)都有;三是保护和利用级别越高,保存现状越好,保护和利用级别越低,保存现状越差,部分未列入保护和利用级别的革命遗址随时存在倒塌灭失的危险。

 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对上饶集中营旧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方志敏纪念馆等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史迹多次进行修缮和维护,有173处革命遗址挂牌立碑,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5个,12个县(市、区)都开辟了红色旅游线路。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革命遗址是国家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历史资源。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的课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要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意识,把对革命史迹的保护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革命史迹价值和意义的宣传教育,加大资金投入,深挖红色党史资源,做好革命史迹的保护工作。要大力倡导革命遗址保护的全新理念,引导全体市民树立和形成共识,自觉保护革命遗址。

 二是要建立健全革命遗址保护管理体制。革命遗址是重要的革命文物,应当纳入国家的文物保护范畴。对已完全损毁的革命遗址也应当设立遗址标志,划定保护范围。明确民政或者文物部门一个部门为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单位,避免多头管理,互相推诿扯皮。制定管理制度,加强对革命遗址的管理、维护。对老百姓暂住的革命遗址采取现金补偿或土地置换的方式,将老百姓私人所有的革命遗址收回国家或集体所有,以利于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三是要改善重点革命遗址所在乡村基础设施和保护管理条件。革命遗址一般地处较边远的老区山村,基础设施落后。因此,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是当前制约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及利用的“瓶颈”,建议各级财政设立专项政府资金,或动员社会募集专项资金,逐年分批、分级、分类投入各点。同时,出台相关地方性保护条例,使革命遗址在得到及时修缮和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利用。(盛 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