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的组织

曙光初照--金寨早期党组织建设

发布时间:2013-03-12 14:38:43 审稿:金寨党史网 作者:admin 浏览:4459 次
【字体大小:
    一、马克思主义在金寨地区的广泛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1919年,中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金寨地区的青年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许多在外地学习的青年学生,也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传入金寨。1920年10月,金寨境内第一个马克思学习小组在燕子河燕溪小学成立,领导人是该校校长徐守西(徐世麟)和教员刘长青。学习小组始为7人,不久发展到20多人,还积极吸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和农民群众参加,后来还创办了《醒狮》杂志,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新文化。继燕子河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立后不久,笔架山农校、志成和明强等小学在詹谷堂、袁汉铭等进步教师的倡导下,也先后组织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研究会”。

  1924年,在武昌大学学习的王明(陈绍禹)和同学詹禹生寒假回乡,在金家寨组建了“豫皖青年学会”,团结豫皖边界地区的商城、固始、六安、霍山、霍邱等县进步知识分子100多人,广泛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中国社会黑暗的根源。此间,袁汉铭、胡攻非等人联合20多名进步知识分子,在商城创办“商城书社”,经营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和进步书刊,并以书社为阵地,成立了商城学会。各地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建立,不仅扩大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金寨地区的学习与传播,而且推动了境内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农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金寨第一个中共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金寨地区的广泛传播,为金寨中共基层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24年夏,在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的金寨籍中共党员蒋光慈(1922年在苏联入党)回国返乡,发展他的启蒙老师——志成小学老师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詹谷堂又在该校发展进步老师曾静华、杜孝芬入党并成立党小组,詹谷堂任组长。同年秋,詹谷堂和曾静华以讲学的方式,到笔架山农校先后发展“青年读书会”骨干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等数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成立了中共笔架山支部,李梯云任书记,这是金寨境内建立的最早的中共组织。

  1925年3月,詹谷堂回到家乡南溪明强小学任校长,与在该校任教的中共党员袁汉铭一起,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发展了王凤池、曾昭烈等进步老师入党,并成立了中共南溪支部,詹谷堂任书记。是年秋,南溪支部与笔架山农校支部合并,成立了中共商南特别支部,詹谷堂任书记。此后,商南地区又先后建立了简家坳、禅堂、太平山、漆店等党支部。

  1925年至1926年,许多在外地学习的金寨籍知识分子,先后加入党组织,如桂伯炎、桂杰生、徐育三、杨晴轩等,他们有的被派回发展党组织,有的利用寒暑假回乡开展革命活动。至1927年秋,中共金家寨支部、燕子河支部、古碑冲支部、白塔畈支部先后建立。此间,为加强商城、罗田、麻城三县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领导,在李梯云的主持下,于1926年10月成立了由肖方任书记的中共商罗麻特别支部。在党组织不断发展的同时,共青团组织也有较大的发展,仅斑竹园一带就建立了小河、桥口、简家坳、吴家店等团支部。

  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成为领导金寨地区革命斗争的核心力量,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