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王青士

发布时间:2013-02-15 15:23:59 审稿:霍邱县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admin 浏览:1148 次
【字体大小:

龙华千古仰高风——王青士

 

王青士(1907—1931),原名王之绾,化名王青石、汪秋实出生在霍邱城关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王人鹏,字友梅民国初年曾任秋浦(今安徽东至县)、亳县、来安县等知事。母亲宣氏系河南鹿邑县人,幼年遭慌乱,父母饿死,哥嫂携其逃至霍邱。无计糊口,不得已将妹妹卖与王姓为婢,后纳宣氏为妾,生二子二女,长子青士,次子冶秋。青士母亲出生贫苦,在家中地位卑微,受尽人间折磨和封建势力的种种欺凌孩子也是在被侮辱与讥咒的环境中长大。所以,青士幼年虽然过的是“少爷”生活,上了“洋学堂”,生活也算是富裕的,可是对于封建家庭极为厌恶,对黑暗社会极为憎恨。1919年高小毕业,1920年春,年仅13岁的王青士就告别家乡,远离亲人,带领弟弟王冶秋到北京求学,他把弟弟安排到北京西山中学读书。自己在北京美术研究会旁听,学习绘画和摄影。此时,正值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接踵而起,王青士对这些罢工斗争十分关注和同情。北京的党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青士接受最快,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其他革命书刊,思想上开始发展剧烈的变化,很快投入了中国革命的浪潮。

1923年,王青士进入北京东总布胡同的一所俄文法政学校读书。不久,通过同学瞿云白,认识了在这里任教的瞿秋白(瞿云白的哥哥),在秋白的教育和影响下,青士觉悟不断提高,1924年,他加入了执行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国民党。他多次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发表演说。王青士的活动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受到侦缉队监视,在北京无法继续进行工作。1926年,他离开法政学校,回到霍邱家乡。在城关开办了一所“开明书店”,主要经销新书新报。他还乘着读者来买书的机会,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使闭塞的家乡人民耳目一新。1927年底,由王冶秋、李何林两人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7月27日晚霍邱举行“文字暴动”。青士和王冶秋担任城北新店埠一带的散发传单工作。这一行动轰动了整个皖北,国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惊恐万状,次日敌人出动大批军警,进行搜捕。他们从印传单的油印机上找到线索,首先搜查了霍邱高等小学和开明书店,面临这一严重危险关头,县委果断地作出决定,已暴露的党员首先撤退。于是,李何林到了北平未名社。王青士、王冶秋、李立果等从润河集乘船,离开霍邱到了上海。夏去秋来,在上海住了几个月,一直没有找到党组织,无可奈何,他们便离开上海去北平。

1928年10月,王青士等来到未名社不久,王青士在北平找到了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29年初,党组织派他负责北平沙滩一带共青团支部的工作。这时,青士的公开职业是未名社门市部的店伙,他和李何林一起,分工书刊印刷、校对,出售各进步书店、出版社交换来的书刊。擅长绘画的王青士经常为新书设计封面和画广告,他画的广告立意新颖,独具一格,广告画前常常吸引许多青年工人和学生。未名社共出书二十余种,除少数由陶元庆、孙福熙设计外,其余未署设计者名字的封面,均处于青士之手。他为曹靖华译的《烟袋》和另一本译书设计的封面,鲁迅先生都很欣赏。

王青士白天在书店里工作,晚上进行秘密活动。那时,北平的白色恐怖很严重,党的机关经常遭到破坏。青士怕给未名社带来麻烦,向党组织请示后,决定离开未名社。1930年初,青士离开未名社后,担任北平团市委书记,他精力充沛,工作认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忘我地革命工作着。

1930年春夏之交,王青士受党组织的派遣,到太原任山西特委书记。原来,大革命失败后,山西省委遭到敌人破坏,不少党员干部被捕、牺牲,党组织瘫痪,党员情绪低落。王青士到太原后,立即进行党组织的恢复和整顿工作。他以太原兵工厂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人运动,有时赶制宣传品,他亲自刻钢板,印传单,彻夜不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陕西特委的工作很有起色。是年冬天,山西特委改为山西省委,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刘天章任省委书记。王青士离开山西后一度调到顺直(河北)工作。不久,又肩负重任到山东,和张含辉、吴亚鲁一起组建山东新省委。新省委建立后他任省委组织部长兼青岛市委书记。

1931年1月,王青士代表山东省委到上海参加党的六届四中全会。1月17日,由于叛徒告密,在汉口路222号东方旅社31号房间被捕。2月7日深夜,王青士和同时被捕的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柔石等24人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龙华。

解放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在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找到了他们的遗骸,移葬于大场公墓。龙华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王青士等24名烈士的照片和事迹,人们瞻仰。                (周永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