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栏目 > 市委史志室 > 党史刊物

《高语罕传》评价

发布时间:2011-03-07 12:47:12 审稿:admin 作者:admin 浏览:245 次
【字体大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发布后,中共党史学界对陈独秀、华国锋、胡耀邦等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评判也越来越深入、客观。《高语罕传》(王军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就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出版的一本党史著作,第一次全面勾画了参与建党建军建团的中共早期党员高语罕的生平,填补了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一项空白。

    本书的传主高语罕是反清志士、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中共早期党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者、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八一南昌起义策划者。他是陈独秀的挚友,早年在安徽发起反清运动,在《新青年》(《青年杂志》)创刊初期发表多篇文章,后同陈独秀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晚年同住江津并在陈去世后发表《参与陈独秀先生葬仪感言》,并不断撰述评价陈独秀:“他至死还是一个正统派的共产党。”时人称他为“毕生知己陈独秀,身后萧条一样寒”。近年来,陈独秀研究取得显著进展,高语罕研究理应不再是不可涉足的“禁区”,高语罕的事迹不应该再湮没无闻。

    一个好的人物传记,必须将传主放在特定时代的潮流下,与其前后左右的人物作对比研究,其位置才恰当,才能深入,传主才能立得住。传主的特殊身份,对于了解中共早期建党、建军、建团,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早期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思想界论战及托派历史、国共合作均有一定帮助。作者详细描述了传主横跨国共两党和早期两党知名人士的交往。

    早期建党时,高语罕与陈独秀、李大钊、李达、刘伯垂、沈泽民、杨匏安、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接触频繁。高语罕曾兼任毛泽东为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训练主任;曾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入伍生部少将党代表兼共产党黄埔党团书记,与周恩来共事;曾介绍朱德、孙炳文、章伯钧及学生蒋光慈、阿英、李克农、曹渊等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叶剑英、叶挺、贺龙等共同策划南昌起义。张申府曾两次回忆,中共创建时期,“北京最早发展了张国焘,后来又发展了高语罕”。张国焘回忆,高语罕受陈独秀委托建团,南昌起义时反对张国焘建议的推迟起义时间,争取贺龙参加起义(97页)。

    传主也是早期国共合作的重要人物,见证了许多大事。譬如他同汪精卫、邵力子起草国民党二大宣言,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同邓演达、恽代英、张治中被蒋介石称为“黄埔四凶”。他在中山舰事件中是当事人,被迫离开黄埔时写了致蒋介石的公开信,他吟诵的“离骚读罢听悲笳,入夜江声走万蛇。曾住此间三月暮,而今一水是天涯”诗句曾广为流传。他在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留下了大量的社论和参加会议的记录。

    1920年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传主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白话书信》,屡遭国民党政府查禁却再版39次,影响无数青年。这部书当时与陈独秀《独秀文存》、胡适《尝试集》并称三大畅销书。传主在离开政治舞台退往书斋后,始终坚持政治信仰,二十年如一日埋头著译,出版包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经典》《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中国思想界的奥伏赫变》等重要著作30余部。他是中共早期著名的理论家、思想家,若干重要文稿如八一南昌起义《中央委员宣言》等即出自他之手,他的著作长期湮没,这与他的贡献极不相称。《高语罕传》在描绘传主人生轨迹的同时,并未忽略对他思想、理论及其变化的挖掘,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在序言中概括了高语罕的立德、立功和立言。除了以上的立功和立言,作者还突出了传主的辉煌灿烂的人格,始终坚持政治信念以及为真理而牺牲的坚定意志和勇敢精神:“不替人做歌功颂德的文字,不做我所不愿意做的文字,不说我所不愿意说的话(134页)”;“我只说我愿意说的话,绝对不丝毫违背我的政治良心。如不能发表我的主张,宁肯不说(162页)”。高语罕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如他在1945年10月7日所说:“吾人敢正告国人曰,团结谈判希望不大,内战似难避免。即勉强妥协,其为时也亦必至暂。斯言虽苦,却将成为历史真理!”(成都《新民报》)即为后来的事变完全证实。

    《高语罕传》的构思别具匠心,传主在世61年,全书即作61节,以一个个引人的历史事件和故事描绘出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浮沉轨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扩大了传记的受众面。党史人物传记的意义不仅限于研究,更主要在于资政和育人。也就是说,它不能只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要能为大众所接受。这是我们撰著历史时所应学习和借鉴的。

    作者从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孔夫子旧书网及市、县文史资料中大力发掘,搜集高语罕著作30余部、文章200余篇,民国史料无数,考证颇见功力。譬如,当前已有资料均认为高语罕出生于1888年,卒于1948年。而作者挖掘《民主与统一》《快活林》等民国史料,并参考高语罕创作的小说及为别人作的序言,考证出传主生于1887年,卒于1947年4月23日晨。再如,各种资料均称高语罕幼年赴日留学,陈陈相因,不知所据何在。作者考证出,以往所言高语罕在青岛教书的1912至1914年,恰恰是他经青岛赴日留学的时间。作者非常重视口述史料的征集,为获取第一手资料,访问了黄埔一期女生、103岁老人彭漪兰,这次访谈弥足珍贵。《高语罕传》考证周密,史料翔实,可以纠正一般常识错误,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者通过选取被湮没已久的中共党史早期人物,来窥中共党史的大潮。按历史本来面目撰写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这里也体现了作者的胆识。

    高语罕在《百花亭畔》序言中说到:“我只是在这二十年革命的大潮中滚来滚去的一点一滴,而且是极平凡的一点一滴,但是惟其一点一滴,惟其是极平凡的一点一滴,他所亲见亲闻亲自参加的事实,或许于一切平凡的普通的社会更较为亲切。”《高语罕传》正是为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奉献的,为中共党史研究奉献自己的一点一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