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为建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两位国际友人

发布时间:2012-10-12 12:14:42 审稿: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作者:admin 浏览:1898 次
【字体大小:

中共一大之后的马林

马林为帮助中国共产党人建党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后他又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战略,在推动两党合作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1921年12月,马林在中共党员张太雷陪同下去桂林,三次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1924年初,马林回到莫斯科,由于与共产国际方面的工作意见不一致,他向共产国际辞职,回到祖国参加荷兰共产党的工作。

马林虽已远离中国,仍非常关心中国的命运。他在离开中国后多次从有关方面了解中国革命的情况,向中国朋友谈到他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和意见,鼓励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奋斗。

1926年,斯大林在共产国际以及联共(布)开展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马林站在托洛茨基一边。这样,他无法再在荷兰共产党内立足,于1927年宣布退出。

1929年,马林在荷兰建立了托派组织“革命社会党”,并以“革命社会党”代表身份参加荷兰国会。但是,1938年当托洛茨基组织第四国际时,马林拒绝参加。

根据党史专家李玉贞、杨云若等在荷兰查阅的马林档案得知,他于1942年被德国法西斯枪杀。大致情况如下:

1940年,德国法西斯侵吞了荷兰,马林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之中。他编辑了秘密发行的报纸《斯巴达克》,鼓励荷兰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

1942年3月6日,马林被德国法西斯抓捕。他自知来日无多,于4月11日给女儿、女婿写下了充满亲情而又壮烈感人的遗嘱:

永别了,我的女儿,我的宝宝----永别了,我亲爱的人!

孩子们,我无疑真诚地愿为我的理想献身。谁知骤然间死神将至,不可逆转。但我心中坦然----多年来我始终是一个忠诚的战士。告发我的人和法官们无不承认我死得光明磊落。这使我非常感动,因为人们都已十分了解我至死不渝,矢信矢忠,殚精竭虑,高举我信仰的旗帜,奋斗到最后一息……

直至弥留之际,我都希望如马来亚格言所云:见义勇为。你们要互敬互爱。最后一次热烈地吻你们。

关于马林之死,当年一位幸存下来的与之同狱的难友——普雷特尔,1945年在荷兰《火炬》周刊上发表回忆文章,记述了他目击的悲壮一幕:

4月12日晚上9点钟,马林等七个反法西斯战士被关进普雷特尔周围七间空着的牢房里。牢房之间,只要大声说话,隔壁的人就可以听到。所以他听到一个叫斯内夫利特的人说:“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我们是荷兰第一批为国际事业而被法院判刑的人。我们必须为国际事业而牺牲。”

第二天早晨6点钟左右,德国法西斯准备对这七人执行死刑。斯内夫利特要求七个人手拉手一起受刑。遭到拒绝后他又要求被枪毙时不戴遮眼布。斯内夫利特对他的六个战友说:“我青年时代参加运动的时候,我的神父对我说:如果你坚持你的信仰,小伙子,你就大着胆子向前走吧!我确实进行了斗争,而且一直坚持我的信仰,恪守我的信念,相信国际的事业。未来是属于我们的。”然后他提议,“让我们举起手来,唱《国际歌》。”于是,七个人一起唱起了《国际歌》。豪壮的旋律,感人的歌词在牢房中回荡。

稍后,他们被装进一辆汽车。9时20分,普雷特尔听到了一阵枪响……

就这样,马林在1942年4月14日倒在德国法西斯的枪口之下,终年五十三岁。

 

寻找尼柯尔斯基

由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尼柯尔斯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但是,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人包括参加一大会议的代表对尼柯尔斯基了解甚少,几乎一无所知。有的代表甚至不记得有这个人,或者是记成了别的人。他是谁?他为什么到中国来?他以什么身份参加一大?都是不解之谜。直到今天,在上海和嘉兴一大会议纪念馆内,参加一大会议15个人员中唯独没有尼柯尔斯基的照片。

包惠僧认为他是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李达说他是马林的助手,即共产国际的代表,不大说话,像是一个老实人。刘仁静说他搞职工运动的,不懂英语。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简明词典》,说尼柯尔斯基是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代表,同时又执行了赤色职工国际的任务。 也有人把他与另一位在中共建党时期作出过贡献的国际友人维经斯基相混淆。

然而,中国人始终没有忘记这位曾经为中共建党作出过贡献的国际友人,一直在努力查找他的有关情况。一九八六年五月,中国人民大学的杨云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李玉贞两位女学者飞抵荷兰,查阅参加过中共一大的马林档案。发现马林有一份手稿清楚地表明:尼柯尔斯基是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出的,不是红色工会国际的代表;他担当着另外的任务,不是马林的助手。 但是,关于尼柯尔斯基的其他情况仍然没有涉及。

一九八七年,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斯维廖夫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在中国学者询问下,得知苏联方面已经找到有关尼柯尔斯基的档案。第二年,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卡尔图诺娃博士来华访问时,斯维廖夫提供的信息得到确认。一九八九年苏联《远东问题》第二期杂志发表卡尔图诺娃的论文,披露了尼柯尔斯基的身世,终于解开了这一历史人物之谜。

尼柯尔斯基,原名涅伊曼—尼柯尔斯基·符拉季米尔·阿勃拉莫维奇,即贝尔格·维克多·亚历山德罗维奇,生于一八九八年,卒于一九四三年。一九二一年加入俄共(布),曾在赤塔商学院读完三年级的课程。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年在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的部队服役,一九二一年在共产国际机关行政处工作。此时曾用名瓦西里和瓦西里耶夫。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五年在中国东北工作。一九二六年从哈巴罗夫斯克到赤塔。一九三八年被捕并受到诬陷说他参加了托洛茨基反对派。五年后(一九四三年)被错杀。后得到昭雪平反。

从尼柯尔斯基的简历看,他前来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时,只有二十三岁,而且刚刚加入俄共(布),是个当了两年兵的大学生,又不大会讲英语。正是因为这样,他言语不多,像是马林的“助手”,所以没有给人留下太多印象。  

选自《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作者:梁淑样   刘道慧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