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欢迎访问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史志研究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六德是昌 八维高张

发布时间:2012-05-23 11:46:26 审稿:六安党史 作者:admin 浏览:1344 次
【字体大小:
     一.“六安精神”应有内涵与标准(要求)    六安精神,既然冠以六安两字,就应是六安地域产生的独特的精神,它是古往今来六安人民所创造、所发挥、所体现的各种优良精神品质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高度概括,它以六安老区革命精神为核心或为主要内容,但也包含古代六安先民的勤劳勇敢、创新求索、崇德尚文等精神和现当代的改革开放、敢于争先、与时俱进等时代精神。    六安老区精神可概括为:马列主义与六安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精神,勇于探索革命真理、开拓进取的创新争先精神,密切联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民本精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强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民主、团结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求真务实、勤俭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优良作风和品德。    六安精神的应有特征和要求:    一要有“六安特色”,这种精神应是六安人或在六安地域首先创造、产生或倡导的精神,它的表述最好能体现六安地域特色,是六安特有的精神表述,别的城市、地区精神难以引用,能避免雷同。    二要在内容上既能反映极为辉煌、崇高的六安老区精神,又要包含古往今来六安人民所创造、所发挥的各种优良精神品质。它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能激励、引领六安人民传承党的传统、弘扬老区精神、为建设幸福六安而奋力拼搏。    三要在形式上力求言简意赅,便于记忆、传播。     二.“六德是昌,八维高张”释义    “六德”是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首先倡导的六种美德。《尚书·皋陶谟》:“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按,“六德” 即皋陶首倡 “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中的六种。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虞 夏 文章,则有 皋陶 六德。” 明唐顺之 《廷试策一道》:“ 禹 曰:‘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分之以三德、六德,皆以广知人之旨也。”    《尚书·周书·立政》:“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西周初期仍倡“九德”,但可能因皋陶所说九德难懂难记,后人将九德概括为知(通智)、仁、圣、义、忠、和六德。《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显然,周朝大司徒将此六德视为教化万民的六项道德标准。商务印书馆编印《辞海》修订本1980年版第一册第308页“六德”条解:“古代统治者称知、仁、圣、义、忠、和为人的六德。清姚鼐 《乾隆庚寅科湖南乡试策问》之一:“昔 箕子 言五事,《周礼》言六德, 孔子 四教:文、行、忠、信而已。”    中国历代先哲在皋陶所提六德、九德基础上,不断阐释、发展着德治思想和“德”的表述。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其中所说兵家六德为礼、仁、信、义、勇、智,并言“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发掘的战国时期《楚墓竹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有《六德》一篇,内称圣、智、仁、义、忠、信为六德,并有具体解释。这里只将“信”替代了“和”。    皋陶兴“五教”,定“五礼”,设“五服”,创“五刑”,立“六德”(“九德”),亲“九族”。 他提出修德行政、以“法治”辅助“德治”、“替天行道,惠民为本”、“天人合一,天由人意”、“勤政廉政,任人唯贤”、“以德治国,五刑五用”等思想观念,构成皋陶文化的精髓,铸造了华夏民族之魂。而皋陶文化又是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儒家学派经孔子、孟子、董仲舒的整理,逐渐形成 “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 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 “仁、义、礼、智、信” “五常”的伦理观念。 “三纲五常” 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过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东周以后的“六德”和儒家、宋明理学的“三纲五常”主要是规范夫妇、父子、君臣等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并且长时期地维系着专制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皋陶所提六德、九德逻辑上虽不及三纲五常严密,内容和特质上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广泛性、公平性。皋陶“九德”的字面意思是:宽容大度而又坚栗威严;柔顺温和而又独立自强;厚道随和而又恭庄能干;干练多才而又谨慎有序;平顺多从而又强毅刚果;正直不挠而又温和委婉;简约高放而又清廉明察;刚烈强健而又笃实博学;英强有为而又正义行善。这九德不仅是对大夫、诸侯、天子品德、能力的要求,也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理想化要求,是统治者教化万民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九德”兼含“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道德和崇德尚文、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等人文品格。    几千年来,六德(九德)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和解释。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困难时期,国民政府为提振民族精神坚持“抗战建国”,在全国推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倡导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精神。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配合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并将儒学中以忠君、事亲、信友、仁爱天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精神,解释为忠于民族、救国爱民、保持气节、团结抗日、振兴中华的新时代民族精神,以“养成奋发有为、朝气勃发、大公无私、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信心的新国民气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第39页,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与此类似,六安老区革命精神,也是革命战争时期六安人民对九德和“仁、义、礼、智、信”等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是:会意字,从日,从正,表示太阳位于夏至点(基准点、最高点)。意思有:正对、不偏不倚;正确;确实;很、极、高;遵从,以为法则;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即国是;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如实事求是;作虚词语助词用,如“惟你是问”,皖西民歌中常有开头语说:“叫声农友(大哥、同志)你是听”。以上意思和用法,多数都可用在“六德是昌”中。    昌:明,光明;昌盛、昌明、兴旺发达;壮大美好的样子;美言、善言;通倡,昌导,又通唱,昌诵。    维:系物的大绳子(商务印馆1979年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52页)。《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顓頊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又说“(天)帝张四维,运之以斗”、“天圆地方,道在中央”。东汉·许慎《说文》:维,车盖系也。因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地之间有天柱撑持,四角或四方四角有维相系。古代车舆就是对天地的模拟:圆盖似北极天空,车盖的衡稳依靠四根绳索与车舆四角相牵挂,这四根绳索叫做“四维”,方形的车舆象征载万民、盛万物的大地,车盖的中心柱子象征“天地柱”,马儿象征天地旋转的驱动力。引申义为系、连结、维持。《周礼·夏官·大司马》:“以维邦国”。 《荀子·宥坐》:“四方是维”。《汉书·贾谊传》:“是犹度江河亡维楫(系船)”。    八维:多种辞书解释为:四方和四隅合称八维。《淮南子·天文》:“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维,有方位、方面、单位等意思,如三维空间、时空概念中的四维空间、现代物理学中的“八维空间”理论,我们现在就处在“八维”的宇宙空间。目前,六安市辖有八个行政区划单位,这里的“八维”也可指代八个县区。    维:也指国家大政方针、纲纪、法度、道德准则。《管子·禁藏》:“得人之心而为纪,法令为维纲”。管子还把礼、义、廉、耻四种道德视为“国之四维”(治国的四个纲),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民国时期蒋介石曾提出“四维主义”。前面所说六安老区的八种革命精神,也可说是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初期六安老区的“八维”。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有论者说:“八荣”精神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可视为当代中国人应遵循的“八维”。    张:张开、扩张、展开、伸展,有开放、发展、扩大、增强之义;还有陈设、设立、开业、筹划、兜住、充满等意思。    理由:      一. 本土性、唯一性。这里用“六德”而不说“九德”,在于它暗含古六地名,表明“六安”的地域特性。即使是数字“六”,在推广普通话之前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人们都念“lu”而不是”liu”,至今皖、苏、鄂、赣等省区县城、乡村中仍有许多50岁以上的人念“lu”。这里念“lu”、念“liu” 都不算错。    用“六德是昌,八维高张”作六安精神表述语,表明封于六、葬于六的皋陶(另一说为其后人封于六、祀于六或奉祀于六)首倡六德(九德),六安五县三区的人民正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的道德、六安老区的革命精神和“八荣”精神,高歌猛进,创新争先。这既点明了六安的地域性,而又很难与其他城市(地区)精神表述语雷同或近似,既有鲜明的原创性、贴切的本土性,又有很强的独特性、唯一性。这种具有地域性、原创性、唯一性、贯通古今的精神表述语正是许多论者所期望的。相反,诸如“开放、开明”、“开拓、创新”、“牺牲、奉献”、“团结、和谐”、“奋斗、拼搏”、“创优、争先”之类词语,用在各地精神中都可以,而且容易混淆,在记忆不牢时我们自己都会往往用近义词替代既定的用词。    二.包容性、广泛性。古文“三”、“六”、“九”都有“多”的意思。事实上,中华民族许多精神在六安大地上都有所发挥和体现。上海精神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海门精神的“海纳百川,强毅力行”,东莞精神的“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其中的“海纳百川”既表明他们的地域性,又表示他们具有胸襟开阔、包容万物、兼收并蓄、融汇贯通的品格,能广泛吸纳各地各种优良文化、精神、物质文化成果和人才,与不少地区精神和清华大学等许多学校校训中的“厚德载物”一样,都表示崇尚、吸纳、发扬多种优良精神、品德,而不是哪一种精神、品德。“六德是昌,八维高张”可注解为: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首倡的六德(九德),以及周王朝归纳的知、仁、圣、义、忠、和六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源头和重要内容,六安人民正实事求是地继承、发扬,大力倡导,高度昌明;六安老区的八种革命精神、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六安人民都在高度崇尚、努力学习实践;五县三区在当今世界(八维的宇宙空间)正大力开放,广交博纳,快速发展,高歌猛进,名扬天下,誉满八方。 这种表述语的概念内在张力强,内容丰富,通贯古今,音节和谐,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一旦理解并记住,不会忘记或混淆,且“六”“八”是吉利数,易为大众接受。

    三.传承性、发展性。六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4000余年前的皋陶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或主要源头,六安抓文化强市建设当然要打皋陶文化品牌。皋陶的“法治、“德治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古人为纪念皋陶教化民众播撒仁德种子而在皋陶墓东5华里处兴建种德寺,解放前六安东门有六德公园。事实上,六安人也一直在传承、弘扬着皋陶的六德,历来有崇德尚文的传统,因而英才辈出,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六安人民更光大了皋陶六德,发扬了六安老区的八种革命精神,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自觉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当今及以后,六安人民将会“六德是昌,八维高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